||
最新研究表明,以特定方式拔头发,可能是治疗男性脱发的好办法。当然这一研究来自小鼠的实验,理论上人类也应该具有类似的效应,但需要进行人体实验,不过这一研究并没有太大风险,作为人类患者或许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想象一下,如果是严重的完全没有头发的部位如何实施拔头发的方法会有一定难度。不过根据研究提供的信息,是拔头发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那么在局部进行炎症诱导就应该具有类似效应,例如用针刺的方法(比较不舒服)或者用拔火罐或者局部注射自体血液成分等。
2015年4月9日《细胞》杂志发表一项研究表明,特定模式和密度拔掉两百根小鼠毛发,可诱导长出1200根新毛发。领导这项研究的南加州大学教授钟正明说,这项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治疗秃头症的新策略。
文章第一作者陈志强是皮肤科医生,他知道毛囊损伤会影响附近皮肤环境。钟教授小组曾证明,这种受到损伤导致的组织环境改变能够影响毛发再生。他们推测可利用这种环境来激活更多的毛囊。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们以不同方式在小鼠背部拔掉两百根毛发。当他们在直径超过六毫米区域以低密度模式拔掉毛发时,并没有新毛发再生。但当他们在直径3-5毫米区域以较高密度拔掉毛发的时候,小鼠再生了450-1300根毛发,甚至拔毛区以外皮肤也有新毛发生长。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毛发再生过程取决于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是指一个系统如何应答部分成员受到的刺激。这项研究中,毛囊系统能按照群体感应原则应答部分毛发被拔产生效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拔掉毛发后毛囊会释放趋化因子发出危险信号,趋化因子类似于战斗号角招募免疫细胞进入损伤部位,这说明毛囊能将这种伤害诱导局部炎症反应。这些炎症细胞能分泌出炎症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这些因子一方面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分子,在一定水平下是促使毛囊生长的重要刺激因子。
研究中关注的趋化因子是趋化因子配体2 ( CCL2 ),也称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和小诱导细胞因子A2,是一个小细胞因子,属于属于C-C亚族(β亚族)成员。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了MCP-1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活性,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和释放,并释放溶菌酶,上调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粘附分子如integrin家族β2组和α4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IL-1、IL-6的产生,活化的巨噬细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CP是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剂和激活剂,尤其是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组胺释放的作用较为强烈。MCP-1与MCP-1R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此受体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髓样前体细胞系和嗜碱性粒细胞,属于IL-8R家族。人红细胞表面的Duffy抗原也可结合MCP-1。
@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 0 0;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Cambria;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Cambria; }div.WordSection1 { page: WordSection1; }
关于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见于细菌的研究,研究证明细菌群体内存在信息交流,许多细菌都能合成并释放自诱导物质信号分子,胞外自诱导物质浓度能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临界浓度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细菌生物行为。如产生毒素、形成生物膜、产生抗生素、生成孢子、产生荧光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感应调节。在多细胞生物体系,尤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也存在类似的生物学调节模式。本研究将这种思路引进,是为了说明,拔一根或很少头发不足以产生刺激效应,必需采用一定的刺激模式,将信号进行放大整合,才能产生复合效应。
钟正明教授说,这项研究提示,估计其他器官也存在类似机制,一旦发生足够级别的损伤,就可以诱导再生的发生,不过这些现象不如毛发再生那么直观。确实,许多器官损伤能引起再生效应,例如脑缺血和心肌缺血都会诱导干细胞产生再生现象,不过在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中,不一定能完全再生出功能完善的原始结构,严重时甚至导致结构和功能紊乱,例如脑损伤再生有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心脏再生有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等,肝脏再生甚至可以造成肝硬化的后果。
钟正明是南加州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致力于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去年,钟教授揭示了毛囊干细胞调控如何帮助有羽毛的恐龙进化为现代鸟类,这一研究成果被Science评为2014年的十大科学突破。前不久,钟教授还被美国科学促进会选为院士,以表彰他对创新、教育和科学领导作出的贡献。2014年12月12日《科学》杂志刊登钟教授等撰写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的综述,对鸟类起源研究近年重要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文章指出恐龙向鸟类转化已成为论证最详实的主要演化事件之一,并提出整合性方法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文章指出,鸟类主要特征,包括羽毛、飞行、快速生长模式以及独特的生殖方式和生理特征,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化过程。许多特征在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早期,甚至在主龙类的演化早期,已开始出现,一些特征远在鸟类出现之前,已经演化到接近现代鸟类的水准,另外一些则在鸟类冠类群出现时才完成。
与我一起每天阅读了解最新医学进展, 请关注 氢思语 hydrogen_thinker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