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嗜辣者长寿? 精选

已有 12312 次阅读 2014-5-23 09:3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吃辣能促进代谢,也许真能促进健康,甚至能延长寿命。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缺乏疼痛感受基因的动物寿命延长,这种效应可能是这种受体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有关系,而疼痛敏感刺激物是辣椒素,辣椒等食物中含量丰富,吃辣椒或者能通过降低这种受体的敏感性给我们带来健康。目前的研究暗示,最有效的长寿秘方是少吃饭,或者喝红酒,现在的研究又说明吃辣椒也许有效。那么我们或者可以这样生活,少吃饭,适当饮酒,多吃辣椒。不过一般可能无法忍受这样的方式,看来,追求长寿的前提应该是高质量的生活。

科学家最近发现,疼觉是一种寿命相关因素。如果小鼠缺乏一种特异性疼痛感受受体,将可以延长寿命,也不容易发生糖尿病等衰老相关疾病。当我们接触高温或被尖锐物体刺破皮肤时,皮肤上的疼痛受体会被激活,引起疼痛感受神经元将疼痛信号传递给大脑,我们就感觉到疼痛。

疼痛感受显然十分重要,能保护我们避免更多更严重的伤害,但是疼痛本身也可以造成危害。如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这种患者往往寿命比较短,但这种原因并不清楚。

TRPV1受体分布在皮肤、神经和关节,能够被辣椒素激活,当我们吃辣椒时,火辣辣的感觉,就是TRPV1受体在工作。也就是说TRPV1受体是负责疼痛的感受器。为弄清楚慢性疼痛为什么影响寿命这个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将小鼠的疼痛受体TRPV1基因敲除,人工造成无疼痛感受动物。结果令人十分吃惊,这些无疼痛感受动物寿命平均可以延长14%,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的《细胞》上。

这一研究提示,作为伤害防护的关键,疼痛感受的建立是以减少寿命和付出健康为代价的。显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将疼觉屏障,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寻找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疼痛本身可以产生神奇的耐受现象,最简单的例子是吃辣椒可以锻炼,开始吃一点都受不了,后来不怕辣,到最后不辣不过瘾。也许吃辣能力和健康也存在一定关系。

这种动物能延长寿命14%,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经典公认的延长寿命的方法,热量限制能将小鼠寿命延长40%,说明这种方法并不是延长寿命最好的手段,而且最近有学者发现一种正常细胞代谢产物a酮戊二酸就可以发挥热量限制的类似作用,理论上可以不用少吃饭也能达到延长寿命的效果。

这种TRPV1受体少的小鼠老年后仍表现出年轻时的高代谢状态。能快速降低血糖水平(糖耐量功能,提示胰岛素功能良好,往往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热量更多(代谢快,不容易肥胖,不容易发生糖尿病)。按照这个说法,上月有学者发现老年动物存在年龄相关心脏舒张性衰竭,是否这种动物也具有抗老年性心衰的作用。

产生长寿的原因可能是这种受体对胰岛素的调节作用(开始那些所谓证据都是为这个研究作的基础,也许应该对另一个代谢关键技术甲状腺素进行研究)。在胰腺中,TRPV1神经元能刺激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是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肽,其在外周及脊髓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及痛敏化的形成,并与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辣椒素1型受体、趋化因子、激活素、大麻素受体、阿片受体、神经生长因子、血管活性肠肽、5-羟色胺、糖皮质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或受体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它是一种具有强大舒血管作用和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调节肽,对心脏具有正性变时、变力作用。1983年由Rosenfeld等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37个氨基酸组成。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亦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和肺组织内。在心脏,主要存在于心房、心室、室间隔、窦房结、乳头肌和冠状动脉壁的神经纤维内。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限制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减少则难以控制血糖(道理太简单,血糖调节问题不只是胰岛素分泌那么简单,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增加,功能不足的胰岛素抵抗,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反,缺乏TRPV1基因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也减少,这种动物就可以分泌更多胰岛素(二型糖尿病?),那么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有意思的是,一种超级寿星鼠类裸鼹鼠寿命可达到30年(一般大小鼠只有3年),恰好缺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说明这个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一种寿命相关分子。

TRPV1是疼痛治疗的重要靶分子,而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药物也被用于开发治疗偏头疼。现在的研究提示,这些治疗疼痛的药物也许能治疗糖尿病和肥胖。

另外,嗜好富含辣椒素食品如辣椒、胡椒的人群,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往往比较低,那么有可能辣椒等食物就是一种长寿食品(道理可能是减少受体表达,提高这些受体的耐受力),不过这需要大量长期食用。当然至于人类是否存在类似机制,仍需要各种研究手段来确定,例如对比各类人群之间TRPV1CGRP基因表达的差异情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96936.html

上一篇:线粒体移植术艰难前行
下一篇:和Nakao教授交往的点滴故事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29 刘全慧 廖晓琳 牛登科 李学宽 文克玲 张强 张云扬 杨金波 孙爱军 林中祥 罗会仟 曹建军 郑永军 苏力宏 沈友明 汤济鑫 侯成亚 柏舟 唐小卿 张子柯 fumingxu biofans Allanmu seeker99 JIANHUN aliala divingmed rosejump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