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如何判断高影响力论文? 精选

已有 17289 次阅读 2010-12-9 20:25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论文, 学术评价

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百具影响标准看国内学术评价》,质疑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的文章,在丁香园和科学网都受到广泛关注。说明大家都是支持我的观点,但也有提出,到底如何判断最具影响论文?今天我试图寻找一种寻找高影响力论文简单方法。

在文献计量方面,一般是采用文章被引用次数作为判断金标准,但这个标准也存在很大问题,今年晶体学报的影响因子飞速提高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了解,该杂志的一篇论文把杂志的影响因子拔高了许多倍,而该文章本身尽管是一篇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我最近思考有没有比单纯看引用次数更好的指标,后来与一个同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候,提到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单纯看杂志或引用次数不如h-index更准确。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思路来评价一篇论文。

所谓h-index,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20,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论文总共有20篇。要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非常容易,到SCI网站,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h指数。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比较高,为62。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160。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本段引用网络资料)h指数的实质是用数据来说明一个人发表了多少有相对分量的论文。

如果把h-index用于评价论文,应该同样是一个好办法,一篇论文的(paper)h-index,简称ph-index套用一下就是所谓ph-indexph指数或p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新方法ph代表高引用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篇论文的ph指数是指施引文献至少h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也就是说,评价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可以把所有引用该文章的被引次数排队,h篇文章的再次被引用次数达到hph-index就是h例如一篇文章被100次引用,这100篇文章中其中只有10篇被再引用达到10次,那么这篇文章的ph就是10。ph-index的实质是用数字说明一篇论文被多少有相对分量的论文引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仍以一些比较典型的论文进行分析。首先应该分析分析哪个2007年发表在晶体学报A强文A short history of SHELX。只需要google一下,这个文章总引用次数13108ph=19,显然总引用次数超高的这个文章的ph并不是非常高。我们看看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引用冠军论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院士1988发表在Blood上的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总引用次数1430,但ph=101。如果单从引用次数看,前者是后者的9倍,但从ph看,后者是前者的5.3倍,哪个作为标准好,就很容易看出来了。也许有人认为把1988年的一篇老文章与2007年的一篇新文章没有可比性,我们可以只看2007年以后被引用情况,2007年后总引用次数则为217次,ph=22。

2009年最具有影响的100篇论文中前10篇相信其影响力没有问题。今年百篇冠军Thorium-doping-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up to 56 K in Gd1-xThxFeAsO,该文总引用次数184ph=17。亚军Broadband Ground-Plane Cloak的情况,这个文章的引用次数目前是169ph=11。季军Coexistence of the spin-density wave and superconductivity in Ba1-xKxFe2As2引用次数目前是70ph=11,表面上看于亚军相差很远,但影响力几乎相当。第四名为ph=8,第五名ph=10,第六名ph=12,第七名ph=10,第八名ph=10,第九名ph=15,第10ph=5。也就是说,简单从这个数据看,用ph-index与我们经过复杂评价(单纯按照引用次数排名)相比,前六名出现的结果就开始出现巨大偏差,其中第九名应该是第一名,第六名应该是第二名。考虑到发表年份,按照我提出的方法判断,复旦大学2009发表在《科学》上的这篇 Glioma-Derived Mutations in IDH1 Dominantly Inhibit IDH1 Catalytic Activity and Induce HIF-1 alpha应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如果按照这个指数,这个文章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引用13108次的哪个晶体文章,因为这个文章晚出版2年,后劲十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391863.html

上一篇:科研选题要善于捕捉黑马
下一篇:科研人员要善于讲故事
收藏 IP: .*| 热度|

31 孟庆勋 赫英 葛肖虹 王应宽 邵伟文 王德华 陈国文 毛培宏 丁甜 吉宗祥 吕喆 刘圣林 金小伟 苗元华 耿文叶 李学宽 郭桅 许培扬 唐常杰 朱猛进 郑永军 罗汉江 曾新林 刘庆丰 张南希 胡志丁 陈张丽 zhangling lftkf hangzho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