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些心脏骤停患者中,在生命挽救CPR期间出现的大脑活动可能是“临近死亡经历”的迹象。
本文作者:雷切尔·纽维尔,2023年9月14日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问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死去的人通常不会向我们反馈他们的经历的性质。宗教文本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提供自己的答案,并且他们在更好地理解大脑从生命到死亡的转换过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最近,由于对实际上正在死亡的人的大脑进行监测的研究,这成为可能。其中一些个体能够报告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根据9月14日发表在《复苏》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一些心脏骤停患者的直线脑电波在CPR期间爆发出一阵活动,即使他们的心跳停止已经超过一小时。一小部分幸存的参与者能够回忆这段经历,并且有一个人能够识别出医生试图抢救时播放的一段音频刺激。
研究人员将这些患者记录的大脑录音解释为“清晰、可回忆的死亡经历”的标记——这一观察是“以前从未有可能做到的”,主要作者、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医学院副教授、长期研究人死亡时发生的事情的山姆·帕尔尼亚说:“我们也能够提出一个连贯的、机械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帕尔尼亚更喜欢使用“可回忆的死亡经历”这个术语,而不是“临近死亡经历”,以更准确地描述这种现象。在有记录的历史中,不同文化都有关于这种经历的报道。一些西方科学家以前曾将这些故事视为幻觉或梦,但最近一些研究团队开始更加认真地关注这种现象,将其作为一种调查意识的方法,并揭示死亡的奥秘。
在新研究中,帕尔尼亚和他的同事试图找到可回忆的死亡经历的生物标志物。他们与25家医院合作,主要是在美国和英国。医务人员使用便携式设备来测量心脏急诊患者的脑氧水平和电活动,而不会干扰他们的医疗治疗。研究人员还通过将耳机放在患者身上来测试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知,耳机里播放的是三种水果的名称反复播放:香蕉、梨和苹果。帕尔尼亚说,就无意识学习而言,一个人即使不记得听到这些水果的名字,但被要求“随机想到三种水果”,他仍然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例如,过去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深度昏迷的人,如果这些单词在他们耳边低语,他们也可以无意识地学习到水果或城市的名称。
在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医院的567心脏骤停患者参与这一研究。医务人员设法从53名患者收集到了可用的脑氧和活动数据,其中大多数人在脑电图(EEG)脑监护仪上显示出电平直线状态。但是大约40%的人后来经历了电活动,这些活动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波重新出现,与意识相符。有时这种活动在CPR的60分钟内就会恢复。
在总共567名患者中,只有53人存活下来。研究人员对28名幸存者进行了访谈。他们还与既往类似经历的126人进行了访谈,因为他们的研究样本太小,这些人都经历过心脏骤停。近40%的人报告说他们在没有具体记忆的情况下感知到了事件的存在,20%的人似乎经历了回忆起来的死亡经历。后一组中的许多人将事件描述为“对他们整个生命和自身行为的道义评估”。
在对幸存者的访谈中,研究人员发现只有一个人能够回忆起在CPR期间播放的水果的名称。帕尔尼亚承认,这个人可能是偶然猜对了正确的水果。
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假设来解释他们的发现。正常情况下,大脑中存在“刹车系统”,将大部分脑功能过滤掉,不进入我们的意识体验。这使得人们能够高效地运作于世界,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让你的意识活动完全处于意识领域,你就无法正常运作,”他说。
然而,在濒死的大脑中,研究人员假设刹车系统被移除了。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部分变得活跃起来,濒死的人获得了他们整个意识的访问权——“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记忆,之前存储的所有东西”,帕尔尼亚说:“我们不知道这种演化的好处是什么,但它似乎为人们的从生到死的转变做好了准备。”
这些发现还提出了关于大脑对缺氧的恢复力的问题。帕尔尼亚说,有些人可能被认为超出拯救范围,但实际上可以被复活。 “医生们的传统思维是,一旦大脑缺氧五分钟到十分钟,就会死亡,”他说。 “我们已经证明,在长时间抵抗缺氧方面,大脑是非常有韧性的,这为未来寻找治疗脑损伤的方法开辟了新途径。”
这项新的研究“代表了尽可能客观地了解大脑功能性质的巨大努力,这可能适用于心脏骤停期间的意识和非死亡体验”,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詹妮弗·莫雷诺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重症监护室医生拉赫米尔·乔拉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在一些患者的死亡时曾发表过有关EEG活动峰值的论文。
帕尔尼亚和他的同事报告的结果从科学角度来看是“引人注目”的,但乔拉补充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让这些数据也来启示我们的人性。”首先,这些发现应该“强迫临床医生对待接受CPR的患者就像他们清醒着一样”,而这通常是我们“很少做的事情”。
对于那些确实超出拯救范围的人来说,乔拉说,医生可以邀请他们的家人进来告别,“因为病人可能仍然能听到他们的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