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以前的一个师姐,聊起她发文章遇到的怪事,说来大家听听,看有没有博友有类似遭遇。
师姐就职于某省属二本高校,到评正教授了,各项指标都达标了,就还缺EI文章。于是想将手头一篇论文稿件投向EI源刊,行业内顶级期刊是EI源刊,但是拒稿率过高,师姐没有把握,于是转向投北方某高校学报,因新近晋升EI源刊,想必要求相对宽松一点。遂电话询之,问可否试投稿,编辑问罢姓名、学校,直接表态,只收重点高校稿源,二本高校收稿也会拒之,不用尝试了。师姐于是作罢。
听闻此事,我顿觉不可思议:岂有此理?难道晋级EI源刊之后,此间学术期刊血统就高贵许多了,就要对投稿者的出身都要挑剔起来,出身“不达标”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你这是当发论文是封建社会那会儿的“大家闺秀招女婿”吗?如果真是这样,我倒想问问Elsevier,这是不是也是EI源刊的遴选标准,看看Elsevier如何答。也许,你编辑部可以说出一百个你自己的正当理由要这么做,但都摆脱不了以“貌”取人、以出身论发展的本质。我们能不能多一些学术公平?多一些就事论事,以科研成果为评判依据的法则。即便集中了优质师资和软硬件资源的重点高校可能出高水平成果的概率要高一些,但也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所有其它高校的所有成果,能不能用这类最基本的稍微公平一点的规则,给那些在二本院校耕耘着的教师们一点希望?这是再简单不过,最最基本的事情了。当以“貌”取人、以地位度人深入到潜意识之后,拒绝就变得容易且随意,基本的公平就被忽略地习以为常了。
其实跟诸多公开、半公开的学术潜规则相比,这件事情并不算什么。只是,我从这样一件小事看到,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下,二本或者说弱势学校的教师们,生存空间是多么的狭小。当他们在中国高校教师基本薪酬普遍很低的情况下,又没有名校教授们那些编外收入,基本靠升职称来涨工资,而名校和重点科研机构毕竟是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二本教师们,如何能安心教出将成为祖国建设主力军的那些数量众多的当代大学生呢?
笔者以为,基本的公平法则,是不以行业、地域而改变的,教育界、学术圈也是一样,对待学术公平,我们也需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