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的定义和本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智能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机的,具体取决于我们讨论的对象和背景。
机械的智能通常指的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系统,这些系统是由计算机程序规则和算法驱动的,依赖于程序员编写的代码和算法,处理大量数据并进行计算。尽管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进其性能,但它们的学习过程仍然基于预设的算法和模型,具有有限的自适应能力,不具备情感、意识或主观体验,其行为完全由编程和数据驱动。
有机的智能指的是生物体(如人类和动物)所具有的智能,这种智能不仅涉及认知能力,还包括情感、意识和主观体验,即生物体在智能活动中涉及复杂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通过体验和生物学习不断进化,其智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生物学、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机智能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思维、判断、决策和社会互动,这些过程不仅仅是数据处理,还涉及多种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
简言之,机械的智能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算法驱动的智能,通常不具备情感或意识。有机的智能是生物体的智能,涉及情感、意识和复杂的认知过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人工智能系统虽然在某些任务上可以表现出高度的智能,但其智能仍然是“机械的”,因为它们缺乏有机智能的主观体验和情感。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关于智能的定义和理解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但在现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区分机械的智能和有机的智能。
大模型(如GPT-4等AI模型)属于机械的智能。虽然它们可以在许多任务中表现出高度的智能行为,但这些系统的智能特点符合机械智能的特征:
(1)基于算法和数据:大模型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推理。它们的能力来自于预训练阶段对数据的学习,而不是自然的生物学过程。
(2)没有情感或意识:这些模型不具备情感、意识或主观体验。它们处理信息和生成响应完全基于数据和程序,而非个人经历或感受。
(3)有限的自适应性:虽然大模型能够根据输入生成有意义的输出,但它们的学习和改进是通过模型的训练过程,而不是实时的自我调整或情感反应。
(4)规则驱动:大模型的行为由预设的训练规则和优化目标驱动。它们的智能表现是基于训练数据和设计算法的结果,而不是自主的思考或决策。
总之,大模型的智能属于机械的智能,它们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类似智能的行为,但本质上它们没有生物体特有的意识、情感或主观体验。
刘伟:“AI+教育”,教师依然不可或缺
近日,韩国重申推出全球首个“AI教科书”的计划,即在学校引入由搭载在平板电脑上的人工智能(AI)驱动的数字教科书。这一计划虽然取得了部分教师的支持,但遭到逾5万名家长请愿反对。多数家长担心子女过度接触数字设备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少专家也担心AI中潜在的错误信息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韩国教育部门看重AI教科书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认为它能促进学生创新、激发兴趣,并帮助教师评估学习情况。参考韩国去年发布的《数字基础教育创新方案》,引入AI教科书后,将形成学生先通过教科书学习基础知识,再与教师进行讨论、项目学习的“先自学、再辅导”教学模式。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种工具确实可能实现照顾不同学生学习进度,为定制化教育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提供准确的学习评估带来了潜在优势。
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少潜在问题与挑战,如较高的成本、技术与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同时,更开放的教学环境、主动性需求更高的教学模式与AI生成教学内容等诸多改变,对学生具备的数字技能和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系列变化对青少年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目前仍有待评估。因此,虽然AI教科书是教育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实施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技术、教学效果和学生福祉,才能确保其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以及持续的评估改进不可或缺。
韩国此次尝试的争议点,一是AI技术在教育、特别是低龄教育中的过度介入,二是教师角色抽身凸显了“AI+教育”的边界与模式缺乏保障问题。实际上,“AI+教育”并不是新颖的概念。各国在将AI 引入教育的尝试中普遍采取渐进式方案,AI更多作为辅助角色,围绕教师这一核心角色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意味着教学质量依然由教师把控,教师也能及时对AI的错误予以纠偏。
无论是从现阶段“AI+教育”的技术水平,还是从社会观念层面,从基础教育中抽离人的角色都为时尚早。一方面,各类“AI+教育”普遍依赖大型语言模型(LLM)提供底层支持。虽然近年来各企业在LLM研发上投入持续增加,LLM性能表现也不断提高,但诸如“幻觉”等在LLM生成回应时可能毫无征兆地编造虚构的或无意义答案的现象仍十分常见,在技术层面暂时缺少有效解决办法。这对于有教师执教、能及时发现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不大,但自学模式的学生存在无法分辨导致误解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也担心子女进一步沉迷、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的后果。青少年沉迷手机是韩国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据韩国女性家庭部年度调查发现,18%的受访者、约22万学生因无节制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而难以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初中生人数最多,达到近9万人,其次是高中生和小学生。在这一背景下,韩国社会存在对学生沉迷AI、忽略培养其他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现代教育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其本质在于以人为本,系统性地激发和唤醒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和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教育还应营造积极、开放、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此外,教育更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这都是AI至少短期内所不能承担的。
引入AI后,理想情况下的“AI+教育”应该是一个人机环境生态系统工程。未来,AI产品或许可以作为教育的工具或手段,教授纯理性的学科,承担具有封闭性答案的作业与试卷批改。但既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实现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均衡成长,那么相比真人教师,缺少真实情感、仅依靠情感模拟器的AI就存在天然短板。因此,“人”是“AI+教育”最不可能剥离的元素,指望引入AI、让教师当“甩手掌柜”更是无稽之谈。(作者是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过程实验室主任)
本文摘自《环球时报》2024.08.2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