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态势感知常常是复合叠加的 精选

已有 3463 次阅读 2024-3-9 22:31 |个人分类:2024|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态势感知常常是技术与领域的复合,这也是有态无势的根源,即一般人常常只关注技术(如物理)的态势感知,常常忽略了具体领域知识的态势感知。由于不能很好地形成叠加关系,所以只能看到事实性的态势感知,而不能看到价值性的态势感知。

态势感知是指通过采集、整合和分析各种数据源,如传感器、监控设备、网络数据等,对当前环境中的对象、事件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获取对环境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和预测。它是技术与领域的复合,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在技术方面,态势感知涉及到多种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传感技术用于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如图像、声音、温度等;数据融合技术用于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全面的环境模型;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智能决策和预测等。这些技术能够协同工作,帮助人们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环境状态。

在领域方面,态势感知广泛应用于军事、安全、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在军事领域,态势感知能够帮助军队获得敌情、战场环境和作战动态等信息,提供支持军事决策的依据;在安全领域,态势感知可以帮助监控和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各种安全事件,如入侵、火灾等;在交通领域,态势感知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掌握道路交通状况,调整交通信号,提升交通效率;在环境监测领域,态势感知可以帮助监测和预测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气象、水质等。

态势感知是技术与领域的复合,通过将多种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帮助人们获取对环境状态的准确理解和预测,以支持决策和行动。

还有,融合先验与后验知识的态势感知也是一种复合驱动的过程,即同时利用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来实现对当前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先验知识是指个体在之前的经验中获得的关于环境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通过学习、观察和探索等方式获得的。先验知识包括了关于环境结构、规律和特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利用先验知识,个体可以对当前环境进行初步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取环境的有关信息。

后验知识是指个体在当前环境中通过感知和交互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根据当前的感知输入和之前的先验知识进行推理和更新得到的。后验知识包括了对环境的实时感知、动态变化和个体交互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利用后验知识,个体可以对当前环境进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加准确地获取环境的相关信息。先验与后验知识的态势感知复合驱动是通过综合利用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来实现对当前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先验知识提供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个体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环境中的重要信息;而后验知识则提供了对环境的实时感知和动态变化的信息,可以帮助个体对环境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判断。通过综合利用先验与后验知识,个体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和理解环境,提高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

假设一个人正在开车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出发前,他事先了解了一些关于那个地方的基本信息(先验知识),比如道路的拓扑结构、交通规则等。这些知识使得他对即将面临的道路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然而,在行驶过程中,他会实时感知到现实环境中的一系列信息,比如路面的状况、其他车辆的行驶方式等(后验知识)。根据这些实时感知到的信息,他不断调整自己的驾驶策略,并做出相应的驾驶决策。这种情况下,先验知识与后验知识共同驱动着他的态势感知。先验知识提供了一种基础,使他能够在没有实时感知信息的情况下有所准备。而后验知识则通过实时感知信息来修正和更新他的认知,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比如,他事先了解到某个路段存在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先验知识),但当他实际行驶到那个路段时,发现道路畅通无阻(后验知识)。根据这个后验知识,他可以选择继续沿着原定路线行驶,而不是绕道其他路段。该例子说明了先验与后验知识的态势感知复合驱动的过程。先验知识提供了一个认知的基础,后验知识通过实时感知信息来修正和更新这个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总而言之,先验与后验知识的态势感知复合驱动是一种综合利用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来实现对当前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信息,提高个体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2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24701.html

上一篇:态势感知的扭曲
下一篇:人机环境系统会产生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
收藏 IP: 123.119.248.*| 热度|

6 杨正瓴 杨顺楷 郑永军 王安良 贾玉玺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