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融合是“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过程的平衡 精选

已有 4312 次阅读 2023-8-1 07:58 |个人分类:20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过程的平衡是指在人机智能系统中个体或组织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需要同时具备对当前环境的感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能力,并进行平衡处理。这一平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态势感知是对当前环境的实时、准确的认知,而势态知感则是对未来动态的预判。在面对变化时,个体或组织需要灵活地调整策略和行动,同时又要保持稳定的目标和价值观。这种平衡能够使个体或组织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又能及时适应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过去经验与新信息的平衡:态势感知可以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来获取,而势态知感则需要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处理信息时,个体或组织需要平衡过去经验的引导和新信息的引领,既要尊重经验,又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及时更新和调整认知。

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平衡:态势感知往往关注当前的问题和利益,而势态知感则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长远目标。在做决策时,个体或组织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又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这两个过程的平衡”对于人机系统个体或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平衡灵活性与稳定性、过去经验与新信息、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等因素,个体或组织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传统认知角度看,“态势感知”往往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包括收集和整理各种数据、实地考察、情报分析等方法,以获取对当前环境的客观认知。而“势态知感”更多地涉及个体或组织的主观价值观、信念、经验和判断,凭借对当前形势的直觉或预测,来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即:“态势感知”常常是基于客观事实,“势态知感”往往是基于主观价值。

然而,现实中的“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往往是相互影响和交织交错在一起的。态势感知不仅仅依赖于客观事实,也受到个体或组织的主观认知和解释的影响。反过来,势态知感也需要基于对客观事实的了解和分析,以提供可靠的预测和决策依据。因此,在实践中,平衡客观事实和主观价值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感知并理解客观事实,才能更好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只有基于客观事实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提供更准确和可信的势态知感。

因此,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的平衡并不是简单地把二者分成客观和主观的对立面,而是在确保客观性的基础上,注重主观的认知和判断,以实现更全面、准确和可靠的决策和行动。

相比之下,机器擅长过程性的“态势感知”,人类的优势在于方向性的“势态知感” 。机器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运算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擅长通过分析和比对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来感知和理解当前的情境。机器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的技术,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变化和趋势,从而能够提供及时的决策和反馈。而人类在感知和理解方面,更擅长于通过自身的经验、感知和直觉来判断和预测不同情境下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人类能够将过去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与当前情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决策依据,从而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适应性强、灵活多变的决策。因此,机器和人类在“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方面各有优势。机器擅长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运算,能够准确、及时地感知和分析当前情境;而人类则凭借自身的经验、直觉和价值观,能够对情境的发展趋势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预测。在很多情况下,机器和人类可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人机融合智能是“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的综合平衡。智能交通系统是人机融合智能的典型代表,它需要通过“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来实现综合平衡。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机器可以通过感知设备、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技术,实时获取路况、车辆位置和速度等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机器可以准确地感知交通状况,包括道路拥堵、车辆行驶情况等。然而,在决策和规划方面,机器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紧急事故或复杂交通情况时,机器可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交通趋势和选择最佳的交通路线。这就需要人类的“势态知感”来提供决策和规划的指导。通过人机融合,人类可以利用机器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和实时感知信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力,来做出更准确和灵活的决策。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人类可以借助机器提供的路况信息,结合自身对路况的了解和经验,选择最佳的出行路径或决策是否需要改变出行计划。这种人机融合的智能系统可以实现“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的综合平衡,既能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当前的交通状况,又能基于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来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给人类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便利性。

目前,机器尚不能完全产生类人的“势态知感”能力。人类的“势态知感”能力是由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大脑的计算/算计和协同学习能力、丰富的社会关系等支持的。虽然机器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自身的势态信息,但是机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有限,无法像人类那样全面、灵活地感知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然而,机器在某些特定任务和领域已经展示出了一定的“势态知感”能力。例如,在机器人领域,一些机器人可以感知自身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如陀螺仪、加速度计等)获取自身势态信息,并结合控制算法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虽然这种能力还远远不及人类的“势态知感”,但它是机器逐步实现智能化的一步。

例如,在“态势感知”方面,智能无人车通过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态势,包括道路状况、交通情况、行人和障碍物等。它会实时分析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准确的环境模型,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行驶路径。而在“势态知感”方面,智能无人车需要根据自身的势态(如速度、加速度、转向角等)来感知自身状态,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通过与环境模型的比对和分析,智能无人车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以保证安全行驶。在智能无人车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到“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的平衡。如果只注重“态势感知”,而忽视了自身的势态,可能会导致无人车无法及时响应环境变化,从而造成危险。而如果只注重“势态知感”,而忽视了环境的态势信息,可能会导致无人车无法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复杂和强大的机器“势态知感”能力。通过推动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使机器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但是,要实现类人的“势态知感”能力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在算法、硬件和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mmexport1690495902648.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397420.html

上一篇:人机融合的意识与人类的意识是不同的意识
下一篇:数学对智能的作用与副作用
收藏 IP: 117.136.89.*| 热度|

3 郑永军 黄永义 闫茂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