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智能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常常为人们误解并错误的使用:
人机交互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用户友好的界面,以便人们能够方便、高效地与机器进行沟通和操作。人机交互通常强调用户体验(如视域、听域、可达域、舒适域、情感等生理心理属性和倾向)和界面设计(如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物理状态),旨在提供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交互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机器系统来完成各种任务。
人机融合智能则更加注重人与机器之间的深度融合。它的目标是使人与机器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协同关系,通过人的智能与机器的计算能力相互补充和增强,达到更高水平的智能表现。人机融合智能强调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协作。它涉及到各种技术或认知领域,如人类认知、人机接口技术、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
总的来说,人机交互侧重于设计和改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方式,着眼于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而人机融合智能则更加强调人与机器之间的智能融合和协同,追求更高级的智能表现。人机交互可以看作是人机融合智能的基础,而人机融合智能则是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拔高。
从专业角度而言,人机交互侧重脖子以下,人机混合智能关注脖子以上:
人机交互侧重脖子以下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主要以肢体动作、手指触摸等方式进行,如使用鼠标、键盘进行操作,或者通过触摸屏、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较为常见、直接,也是我们目前最为熟悉和普遍使用的。
人机混合智能关注脖子以上指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开始向更高级、更复杂的形式发展,不再局限于脖子以下的肢体动作或手指触摸。相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语音、眼球运动等方式感知人类的情感、意图和需求,从而更加智能化地与人进行交互。人机融合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计算也包括算计,同时也是一个从从数据泛化到逻辑泛化,再到非逻辑泛化的过程。
人机融合智能在处理信息和问题时,从数据中提取出模式和规律,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进行推断和决策。而非逻辑泛化则表示在某些情境下,人机融合智能也可以运用非传统的、非线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超越逻辑推理的限制。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工作使得人机融合智能能够在处理复杂和多变的情境中展现出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数据驱动的泛化过程和逻辑推理的运用让人机融合智能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并根据数据和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而非逻辑泛化则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可能,开辟了新的问题解决途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机交互正朝着更加智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脖子以下交互方式将逐渐被更多具有感知和理解能力的人机混合智能交互所替代,这将使得人机交互更加自然、高效、人性化。然而,需要关注的是,这一说法并不意味着脖子以下的交互方式将完全被取代,而是强调未来的人机交互将更加全面、多模态和多元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