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哲学家菲利普·基切尔提出了一种良序科学的概念,来规范什么是好的科学。
一个良序的科学应当包括各种观点的代表的协商,科学家、决策者、普通群众等等,他们的对话应该贯彻科学产生的所有过程。
科技研究的资源分配、研究方法、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过程,都涉及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因而也应该需要所有人的声音。
人机融合智能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AI)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联动的过程,其根本问题也是“良序”的问题,只不过这个“良序”既包括事实性交互序列,也包括价值性交互序列,既包括事实性因果序列(如Pearl的因果关系),也包括价值性因果序列(如宗教的因果关系)。人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甲,可以看成一个由若干子任务(a、b、c、d……)构成的序列,这些子任务的要求都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构成要素、属性的变化,也有本身、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简单地说,既有客观事实性变化,也有主观价值性变化,如何高效地组织好这些主客观子任务序列呢?或者说,如何更快、更好、更巧地形成良序呢?
人机融合,分工序列明确很重要,比如人把握方向序列,机器处理过程序列,还可以再追问一下,这些方向序列还可以分为哪些方向序列是人可以把握的,哪些方向序列是人不好把握的,哪些过程序列是机器能够处理的,哪些过程序列是机器也不容易处理的。
认识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是指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概括和升华。表象是头脑中再现的某一类事物的形象,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桥梁,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主要形式。仁,人心也!义,人路也!道,自然法则!德,而然获得!
面向深度态势感知的人机协同就是把群体+个体中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概念、仁义道德有机结合形成良序的过程,是(多)人(多)机(多)环境的系统工程,计算的算法是其中可程序化的一部分,算计的算法是其中可描述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直觉顿悟、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等主客观融合的不可描述的随动部分,如何实现这些复杂系统的良序整合,或许已超出现有数学、科学的范畴!
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一种“先进”、“文明”角色出现,给中国人带来了“科学是好的”的观念,一直影响至今。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科学=正确。我们理解的“科学”总是带有某种正面价值。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科学同样具有负面的效应,氟利昂、DDT等科学技术都带来了负面的效应。那么科学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同样,AI、互联网、原子弹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它们应该是一柄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特之双刃剑吧!
AI常常有“序”无“良”,或者是有“序”后再思“良”,较少先“良”后“序”。人机融合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先“良”后“序”的结构和功能。
正如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一样,事实与价值并存的“良”“序”问题依然是AI的两难伦理问题,人机融合就是让AI从“良”有“序”,至于如何实现之,请静等《人机融合:超越人工智能》一书的出版!
良+序,就是人机中事实与价值的有机融合
欣赏,就是主客观的融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