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秉南(1920年4月21日-2014年1月3日)出生在马来西亚,但其中学和大学都是在大陆完成的,所以一般不怎么强调其是归侨。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林秉南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8316.html,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原籍福建莆田,1920年4月21日生于马来西亚。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4年1月3日逝世。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1956年以后,集体发展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已在多初工程应用。1985年至今担任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同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
1951年,林先生获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为:Effect of spacing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fall velocity of sediment(间距和粒径分布对沉积物下落速度的影响),论文全文:林秉南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891556841。关于林先生的博士导师,国内有文章说是饶斯(Hunter Rouse,1906年3月29日-1996年10月16日,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教授,从博士论文看,对一半。博士论文原文:This investigation was originally performed under the advisorship of Dr. J. S. McNown, until he left on leave for France in 1950. Dr. Hunter Rouse assisted in preparation of the final manuscript. The writer wishes to express his sincere appreciation and indebtedness to both for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J. S. McNown应该就是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S. McNown,详见: https://www.nae.edu/187913/JOHN-S-MCNOWN-19161998,也是大牛。
图1:林秉南(左2)陪饶斯教授(右2)在香山(1983年)
林先生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大贡献,其中之一是作为三峡工程泥沙课题专家组组长,协调大量科技力量,科学解决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要知道,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更不是可以“随便玩,反正玩不坏”的科学问题,涉及太多太多因素,此前也吃过亏。
图2:1985年,林秉南(后左)参加中国水利学会重庆年会后乘船过三峡赴汉口
林先生父亲林黄卷,早期同盟会会员,特殊年代林家受到迫害。林先生爱人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王宝琳(1919年9月15日-2012年3月29日)教授,我国儿科肾脏病专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先生的父亲是“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王琎(1888-1966年,字季梁),即林先生是王琎的女婿。王琎参与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创办,对,是上海的那个。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王启东教授是王琎的儿子,即林先生是王校长的亲姐夫。更有意思的是,王校长也是爱荷华大学的博士,也是1951年的!王校长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为:The mechanism of dropwise condensation(滴状冷凝机理),此文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891625454。
图3:《科学》创刊号封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