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名家博士论文11:院士伉俪何炳林和陈茹玉博士论文1952年印第安纳大学 精选

已有 5963 次阅读 2023-11-6 08:35 |个人分类:名家博士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名家博士论文10:院士伉俪杨立铭和夏培肃博士论文1948年和1950年爱丁堡大学》中提到,截至目前中国有24对院士伉俪,同在1980年当选的有4对,其中一对是同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工作的何炳林和陈茹玉夫妇。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何炳林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10092.html,高分子化学家。1918824日生于广东番禺,200774日逝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并曾兼任青岛大学校长等职。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早期研究领域为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支持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先后研制出几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包括从矿里提取原子弹原料铀的交换树脂,为我国核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8年后研究工作扩展到生物高分子,如利用反应性高分子拆分D,L-氨基酸、酶的固定化、药物控制释放、血液净化等。近年又在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方面开展了研究,成功地应用于催化氢化和氢甲酰化等反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陈茹玉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2333.html(1919.9.24-2012.3.11)有机化学家。1919924日生于天津,籍贯福建闽侯。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制了除草剂1号、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多种新农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具有抗癌、抗病毒、除草等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编著《有机磷化学》等专著6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何先生是广东番禺沙湾村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建有何炳林院士纪念馆)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培正中学。培正是百年名校,已经培养了十几位院士,与香港培正中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和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的母校)、澳门培正中学同源。1938年,何先生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关于何先生毕业后去向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直接读杨石先先生的研究生,也有说先工作后考上杨石先先生研究生的,但均没有看到其获国内硕士的说法;另有说其直接做助教的。南开大学相关老师补充何先生曾自述:1942年,他曾考上杨石先先生的研究生,但因抗战期间缺少仪器设备,因此未就读,而是去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其博士论文给出的信息,或许有助于这段历史的梳理,其博士论文中给出的“Experience”里,有三段,一是1942-1943,应该是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Laboratory Assistant”;二是1943-1946,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助教;三是1946-1947,天津的南开大学的助教。杨先生对何先生和陈先生提携颇多,这是肯定的,是两人本科阶段的系主任。杨石先先生三任南开大学校长(1949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7年至1969年、1979年至1981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南开化学牛人众多,但杨先生是开创者),祖籍安徽怀宁。

Picture1.jpg

1:陈茹玉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证

陈先生是福建闽侯人,1925年随父母迁往天津(父亲是银行职员),就读于天津圣功女中(今天津市新华中学)1938年,陈先生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何先生和陈先生是同班同学,这是确定的。不确认,啥时候真正恋爱,甚至谈婚论嫁的。南开大学相关老师补充何先生曾自述:他和陈先生是1942年毕业后确定恋爱关系的,傅恩龄先生(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秘书、校总务长、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教授)是介绍人。陈先生本科毕业后,有说法是经杨石先先生推荐至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南开大学相关老师补充何先生曾自述:经杨石先先生介绍,他和陈先生1942年一起到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但两人工作地点不同)1943年陈先生转到大渡口钢铁厂分析实验室工作。其博士论文中给出的“Experience”里,有三段,一是1943-1944,重庆,“Technician, Analytical Laboratory, Iron and Steel Works”,没有看到中央工业试验所字样,从1943年而不是1942年开始的;二是1944-1946,昆明的云南大学的助教;三是1946-1947,天津的南开大学的助教。1946年,两位先生在昆明的锡安圣堂完婚。锡安就是Zion,世界各地有不少名字中有Zion的教堂。西南联合大学解散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返回平津复校,何先生和陈先生回到天津的南开大学任教。

Picture2.jpg

2:何炳林和陈茹玉结婚照

关于何先生和陈先生出国留学时间,也有多个说法,一是19479月,二是19482月;有说两人一起去的,有说前后。南开大学相关老师补充两位先生曾自述:何先生19479月去的美国,陈先生生完小孩后于1948年春去的美国。还有一个说法是,两人先入的是南加州大学,后在杨石先先生推荐下转入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南开大学相关老师补充两位先生曾自述:何先生1947年先去的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后因学费太贵于1948年下半年转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陈先生去美国后也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读书。转学那时是有的,在《名家博士论文4: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先生博士论文1951年哥伦比亚大学》中提到,徐先生就是先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可以确定的是,何先生和陈先生19502月均拿到了印第安纳大学硕士学位(大部分中文介绍中没有提及,但两人博士论文Education那都清晰地写着,南开大学藏有何先生的硕士论文封面和陈先生硕士毕业证书)1952年均拿到了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印第安纳大学校长迈克尔·麦克罗比向何炳林、陈茹玉颁发了代表校友最高荣誉的杰出校友奖

Picture3.jpg

3:何炳林硕士论文封面

何先生博士论文题目为:The preparation of hexadrobenzoic acid and its esters(六邻苯甲酸及其酯的制备) 。论文全文,何炳林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912829953。陈先生博士论文题目为:The formation of solid derivatives of aldehydes(醛的固体衍生物的合成)。论文全文,陈茹玉博士论文.pdf。此文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912823250。一个有趣的细节,陈先生博士论文的署名是Ju-Yu Chen Ho(姓改为随何先生姓了),数据库把Chen录入C.,这样作者字段就是Ho, Ju-Yu C.,一开始想不到陈先生会这样署名,所以费了好大功夫才把这篇论文找出来并确认为陈先生的。南开大学相关老师确认,南开大学收藏的陈先生的硕士毕业证上,署名也是随何先生姓。从两篇论文的致谢来看,两位先生应该是同一位导师,John H. Billman教授。1956年,何先生和陈先生一起回到南开大学任教。

一段有趣的历史是,南开大学化学系(今化学学院)是有过生产车间和化工厂的。1958年,有敌百虫马拉硫磷离子交换树脂硝酸钍”4个生产车间。前两个车间,是陈先生的研究方向;离子交换树脂车间是何先生的研究方向。南开大学(以陈先生为主)合成了敌百虫并实现量产(好像不是全世界的首创,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农药是战略物资,意义非凡)。此药用途很广,可以农用、兽用和渔用。作为村里娃,很小就知道敌百虫这药,也用过。离子交换树脂是何先生方向的,何先生被称作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后续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就是以生产离子交换树脂为主。1985年,何先生还创办了中文期刊《离子交换与吸附》并任主编;同年何先生倡导举办了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后改为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20届。

Picture4.jpg

4:南开大学化工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408589.html

上一篇:名家博士论文10:院士伉俪杨立铭和夏培肃博士论文1948年和1950年爱丁堡大学
下一篇:名家博士论文12:药理学家和编辑学家丁光生博士论文1950年芝加哥大学
收藏 IP: 113.29.58.*| 热度|

8 郑永军 张晓良 崔锦华 陆仲绩 史晓雷 王安良 王成玉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