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化学因素所导致的人体疾病,绝大多数是‘膜上的战争’:保护膜!

已有 2939 次阅读 2013-12-22 09: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化学因素所导致的人体疾病,绝大多数是‘膜上的战争’——筑牢人体三道膜防线,则可健康无忧矣!(CZ)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

我在先前的博文中曾经说过,导致人体健康危害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心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浅论人体健康危害三大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743695.html)。其中,化学因素构成了最为常见的健康危害,而且容易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尤其是大量慢病基本上都与不同的化学因素的健康危害有关,是目前人类疾病防控的重点;至于心理因素健康危害的防护方面,通常降低心理期望值即可;而物理因素健康危害的防护方面,通常使用物理仪器检测后使用防护服等方式防护就可以很容易地处理,当然,特殊环境例如失重等需要另外讨论。本文中旨在讨论化学因素健康危害的致病机理与防护问题。

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膜性结构,从体表的皮肤就是一层很好的保护膜开始,沿着拓扑学结构逐渐向人体内扫描,可以发现人体内的膜性结构几乎遍布全身,体内最为典型的膜性结构就是胃肠道消化系统的内膜,覆盖了从口腔直到直肠末端的全部区域。换言之,人体内只要是实体结构例如肌肉、骨骼等与流体结构例如血液、淋巴液、空气等有交叉的界面,则基本上都是膜性结构在表面的体现。除过胃肠道内表面这套巨大的膜性结构之外,典型的还有从鼻腔通过支气管到细支气管以及终末细支气管等直到肺泡的膜性结构,是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关键器官。另外的膜性结构还包括血液循环系统,遍布全身的动静脉血管网络形成了人体内极其典型的流体系统,在血管内表面构成了非常典型的膜性保护结构。其他诸如淋巴循环系统、脑脊液循环系统等等,也都属于典型的管道加流体的结构,其中和流体物质接触的内表面,自然也就是典型的膜性结构了。人体内膜性结构的大体设计就是如此,既然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了整个人体,那么大体的设计方式和运行原理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负责简单、有效、通用的生物设计原则,对于仿生学研究与应用,是很好的参考。人们可以参考鸟类的翅膀设计出飞机,然而如果能够设计出可以不断长大的飞机、而且其中具有良好的膜性结构,满足非常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还能够比雄鹰飞翔得更高更快更强,而且还要能够将这些结构全部打包在这些人工设计飞鸟的细胞核DNA中,难度不可谓不小,现如今还只有上苍能够做得到,人类对其尚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显然是整个人类科学界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面,毕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对于人体的理解才能够更加透彻,也才有可能理解人类以及人体本身的来龙去脉。

既然在人体内随处可见大量的膜性结构,那么就必然构成了人体的一道道屏障,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物理化学过程,例如油水两张皮,中间的分界面就是一种天然的屏障结构,脂溶性的分子可以溶解在油性物质中,而水溶性则通常只能溶解在水溶性物质中,两者互不相溶,除非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等物质去调整两层界面上的反应,可以实现油水互溶的目的,这样必然破坏了屏障结构。洗衣服用的洗衣粉通常就是这样,通过强烈的化学反应能力把衣服表面的以油脂为主的脏东西溶解到水里之后,衣服就可以很容易地被洗掉了。其实人体内也有类似的过程,例如肝脏和肾脏解毒过程中,通过一些酶的催化作用,给一些脂溶性分子和化学物质添加羟基等化学基团,显著增加其水溶性,以便于通过二便(大小便)方式排出体外。这一点也是人体内需要大量饮水的部分原因,尤其是当您感觉到口渴时,就非常典型地说明您体内已经缺水了,例如当吃了油条、大鱼大肉、喝了大酒之后,往往会感觉到口感舌燥,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油脂类物质在进行消化和吸收过程中,需要动用人体内大量的水资源,一方面用于这些物质的水化(水溶性加工)吸收,变成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水分将这些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甚至是毒性产物通过水化排出体外,所以大量饮水对于人体维持日常的健康非常重要。至于是喝淡盐水也罢,还是和纯净水、矿泉水、烧开后的自来水也罢,并不一定是关键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体内水分的总量需求很重要。讲到人体内水分的情况,还有几点可以和大家聊聊的,那就是:人体内4-6升血液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人体水资源储存库,另外包括肝脏、肾脏、肌肉等人体组织器官中也会储存大量水分。人体内一般性脏器的含水量是70%左右,大脑中的含水量通常是80%左右,这些其实也都是人体内的‘水资源乃至水库’的来源。一旦人体进入到缺水状态,这些水资源就会被全部动用起来,通过类似于‘南水北调’等方式,实现人体内水资源的再分布、再平衡。而如果人体内水资源总量不够,例如有的孩子玩得太高兴了,忘记了喝水,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疾病;大人呢由于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导致消化体内水分太多,也会相对缺水。当然还有另外的相反情况,例如水肿问题,在临床上很常见,主要原因是水盐代谢失衡,人体内的组织器官无法‘锁水’于脏器中,从而使得大量水分‘逃逸’出来,在皮肤、肌肉甚至腹腔中形成积水性情况,在腿上用手指一按一个坑,此时显然已经进入到病理状态了,需要进行有效的临床预案处理。然而,大家务必注意,此时如果直接给予脱水而不予适当补水的话,人体内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功能紊乱,因为使用甘露醇、山梨醇以及其他脱水剂虽然能够减轻水肿症状,然而这些被脱掉的水分恰恰是组织内先前应该含有的水量,所以如何及时补水,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这个问题很重要,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可以多进行研讨。

与体内水分变化密切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减肥与体重控制的问题。在我们今年进行的减肥体验过程中,有的人可以出现一周轻轻松松减肥10斤的情况,也有人一个月生理性减肥(不反弹)14-20斤的情况,当然都很健康(迄今为止我最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问题(CZ) 精选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9.html),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就是和减肥过程中,人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控制有关。换言之,这些生理性减肥过程中体重降低得比较快的人员,开始的减肥主要以减少体内多余的水分为主,因为这些多余的水分在胖人体内实际上可能构成了‘虚胖’的来源,而且这些胖人的肉肉通常是‘肉松’,走路起来是一晃一晃的,绝对不是施瓦辛格等肌肉男的方式。所以不同人减肥过程中的体验各不相同,大家也不要相互羡慕,因为每个人肥胖起来的原因都不一样,只要按照我们推荐的生理性减肥方案,采用非药物的方式实现生理性减肥的目标,就可以变得很健康了。

既然我们已经弄清楚了人体的设计原理上含有大量的膜性结构,构成了体内非常重要的屏障系统,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人体内化学因素所导致的疾病,绝大多数是‘膜上的战争’这个命题了。人体内通过膜性结构形成的多种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睾屏障等很多,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说,体表皮肤、体内消化道粘膜内表面、从鼻腔到呼吸道和肺脏内表面、肾盂内表面、全身的血管内表面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屏障系统。这些屏障系统部位的膜性结构完整、没有被破坏,或者说没有受到功能性损伤的话,那么,这个膜性屏障系统所对应的人体脏器的运行就正常;反之,如果由于一些化学物质导致人体内这些膜性结构出现异常,那么,疾病就快来了。具体而言,如果置身于PM2.5比较浓烈的雾霾天气中,空气中的脏东西就会持续侵袭鼻腔、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以及肺泡等结构,严重破坏呼吸系统表面的膜性结构,包括吸烟导致健康危害的原理也是如此。呼吸系统中膜性管道受损,必然逐渐导致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问题,包括哮喘、慢阻肺等症状。消化系统中的膜性管道受损,必然导致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问题,包括呕吐、腹泻、胃炎、肠炎等症状。发展下去之后,那么自然而然就是肺癌、胃癌、肠癌了。至于在QQ群(群号299184378)和微信群(我微信号zcgweb211)里大家提问题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乳腺癌患者,其实问题也在于乳腺中的膜性管道受损,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膜性管道与人体的情绪和胡吃海喝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体的疾病,说到底,不是气出来的病(属于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包括神经精神压力,白领尤甚),就是吃出来的病(为了忘却的纪念——复旦女博士于娟:为啥是我得癌症?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3.html ; 就是这样(上)——你不得肿瘤,谁得肿瘤?——试论肿瘤的发生机制(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336.html ; 就是这样(下)——肿瘤患者的人生告别之旅:目前肿瘤治疗的误区和改良方案(CZ)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7722),要么就是吸入脏东西导致的疾病(钟南山院士对此深恶痛绝,me too)!

因此说,人体内的第一梯队的膜性结构,最为重要的就是从口腔到直肠排泄口的消化道系统膜性结构,负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代谢废物;同时还包括从鼻腔到肺泡的全部呼吸系统膜性结构,负责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至于人体的皮肤当然也很重要,也是构成人体对于环境的第一道防线,防止不良物质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人体内第二梯队的膜性结构,也是最为重要的膜性屏障结构,就是血液循环系统了,这是一个大染缸、好比是一个火锅汤,只要是通过了第一梯队考核关口的所有物质,不管是营养物质还是代谢废物甚至毒物(例如胃肠道不小心吸收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以及人体有意识吃进来的中药西药等),统统‘照单全收’,全部‘笑纳’在人体内4-6升的血液系统中,然后在体内转来转去,看哪儿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就赶紧送过去。孰料想如果这些血液里含有大量的毒素物质,包括饮酒后吸收的酒精分子等,也都会在随着血液在全身转来转去,并且会通过血脑屏障迅速进入大脑,产生‘上头’的效果,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些化学物质已经分别通过了‘胃肠道表面膜系统、心脑屏障膜系统’,以及脑内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等了。如果作为人体健康防线的第二梯队收到了大量代谢废物和毒素成分的话,其实更为遭殃的人体内的心血管系统,动脉和静脉就会持续遭殃了,所以三高等问题绝大多数都表现为血管炎症反应,会连带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这些就是典型的‘人体健康第二梯队防线出现严重损伤乃至成为崩溃’的前兆了(‘血液脏’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8.html)。此时的医生和患者,如果还不能够知晓这一点,而只是简简单单地使用降压药等降低血液、使用降糖药降低血糖、使用其他化学药降低血脂的话,那么,就惨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人体的‘第一防线、第二防线’是如何被攻破的!当然,人体内还有第三道防线,就是肝脏和肾脏,主要负责解除毒性的作用。为什么部分中药和西药会导致肝肾毒性损伤呢?原因也是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体内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总量太多,严重超出了人体内肝脏和肾脏解毒能力,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然后是呼啦啦一通ICU急救抢救,折腾来折腾去,把医生护士折腾得疲劳,把患者折腾得也快没了,殊不知应该尽早筑牢人体内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消化、呼吸;第二道:心血管循环、血管管壁,包括淋巴管壁;第三道:肝肾以及其他结构)!为什么现在的医患关系越来越趋于紧张呢?与我们对于人体三道防线的认识不足非常有关系。试问,现在的中医西医、中药西药有多少是从这个角度关心过来的呢?貌似不多啊,当然了,正因为如此,《新概念医学》的诞生即将从这个角度去回答人类疾病的原委,并将高效解决疾病问题,还人类以真正的健康!

反过来看,根据以上分析,只要人体内的膜性结构被损害,那么,多种脏东西就会持续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血液这个大染缸、火锅汤中,会导致血液变脏,优先诱发高血压的反应(例如喝酒之后面红耳赤,其实就是酒精这种人体内不需要的‘脏东西’进入血液之后,心脏加压将其输送到肝脏肾脏进行解毒的一个正常反应)。如果这些膜性屏障结构还不能够被很快地修复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脏东西’持续地、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些破损的膜性结构进入人体,进而导致人体的‘疾病化体质’,在体内富集了大量人体内不喜欢的毒素,此时的身体,要么就会经常性地出现感冒发烧流鼻涕,表现为免疫力下降,要么就等着进入三高的行列吧,再往前,对了,什么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等,以及令人谈癌色变的肿瘤,都会按照这些破损的膜性结构的诚心诚意的邀请不约而至的,最终的结局呢,你懂的。大家想一想咱们的传统医学中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不是没有道理啊!至于说‘肺都气炸了’的情况,主要是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对于人体内的膜性结构具有巨大的杀伤乃至摧毁作用,以后会择机另叙的。

由此可见,人体内的设计不可谓不奇妙,再一次佐证了我的观点(人体是个【膜夹肉】,自主运行更健康(CZ):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209.html)!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幸福,也为了全社会尽快进入到无病无灾的运行状态,我们能够把父母赐予我们的肉体用好就很不错了,做好主动预防是第一位的(主动预防,可以让人体远离理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确保身体健康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2416.html ; 浅论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707.html);至于说创造新的人体,那需要金子般猴精猴精的脑袋,呵呵,从早上六点多醒来之后写了这篇长文,有些累了,先休息休息,以后再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751868.html

上一篇:午夜随笔写画楼,牡丹亭中有感悟(CZ)
下一篇:人体健康防护的【三重门】——兼论免疫系统疾病和炎症及干预控制
收藏 IP: 221.216.154.*| 热度|

4 张南希 杨华磊 马德义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