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地球能“避开”太阳辐射,归功于地球磁场,它是怎么产生的?(2021.10.21)

已有 1275 次阅读 2022-5-27 08: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地球能“避开”太阳辐射,归功于地球磁场,它是怎么产生的?


非凡科普


2021-10-21 13:22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文/非凡科普



在宇宙范围内,之所以地球上有生命存在,这是因为它成功“避开”了太阳的强烈辐射,而这都要归功于地球磁场,它就像是一道屏障一般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地球会有磁场吗?它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帮我们躲避太阳辐射的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205515399595469&wfr=spider&for=pc  


b2de9c82d158ccbfe60ec34796e3f137b03541e5.jpeg


什么是地球磁场?



首先地球磁场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它是偶极型,近似于将一个磁铁棒放在地球的中心,其中地球的南极附近是磁北极,地球的北极附近为磁南极,当然磁极和地理极不是完全重合的,也会存在一定磁偏角


d000baa1cd11728ba10cbc1246c78ec7c3fd2ca5.jpeg


为什么地球会有磁场,它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地球会存在磁场呢?难道是因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吗?究竟是磁场影响了生命,还是生命影响了磁场?



磁场的存在是地球的重要出行之一,其实早在17世纪初,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巨大的磁场,也开始利用磁场,指南针就最具代表性。


54fbb2fb43166d2290665711d31844fe9152d2e3.jpeg


而对于地球磁场的产生,先后出现过很多推测,有人认为在地球的内部有一个巨大的永磁体并导致地球磁场的产生;也有人认为,地球磁场的形成和其他行星的磁场有关,这是宇宙中各行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不管是人们的哪一种猜测假设,关于地球磁场的产生问题,目前科学界依然没有一个具备说服力的理论。


960a304e251f95ca6f84baf8592c3237660952cb.jpeg


地球磁场为什么能帮助地球避开太阳辐射?



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的的确确为我们抵御了太阳辐射的侵害。



首先我们要知道,地球处于一个充斥着各种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的太阳系中,太阳风吹来的高速粒子和强辐射会不断地奔向地球。



美国研究人员借助卫星观测数据,发现了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交锋”后,发生了能量的转换,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地球免遭太阳风的“伤害”。


2cf5e0fe9925bc3115a94082cee4c0b8ca1370fc.jpeg


其中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必然会穿过太阳风,这时地球磁场就会与太阳风形成激波,被称之为弓形激波



研究人员发现,弓形激波会将太阳风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储存在电子和离子中,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地球免受太阳辐射的灾难。


faf2b2119313b07ef6202a6282ecdc2a96dd8cfb.jpeg


为什么说地球磁极会发生倒转?



但是磁场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地壳的板块运动和错位移动,这时地磁场也会缓慢的发生移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磁极倒转的现象。上一次地球上的磁极倒转发生在大约70万年以前,但下一次的倒转时间,目前并没有定论。


3b292df5e0fe992544b69929bb9313d68cb171d2.jpeg


最后个人观点:



事实上,地球的磁场和太阳、风雨雷电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他们确实人类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为,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免受很多侵袭,让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对此你怎么看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40399.html

上一篇:[转载]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指材料在机体的特定部位引起恰当的反应
下一篇:[转载]南京:心肺耦合技术(CPC)——睡眠监测理论有了新突破(2018.4.17)
收藏 IP: 114.249.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