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来自赵丽莹科学网博客:高校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的SWOT分析(2010.3.15)

已有 662 次阅读 2022-5-22 22: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高校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的SWOT分析

已有 4647 次阅读 2010-3-15 16:11 |个人分类:编辑心得|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高校科技期刊, 开放存取出版, SWOT分析

   开放存取出版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实行开放存取出版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挑战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期刊OA出版的宏观举措和高校科技期刊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科技期刊  开放存取出版  SWOT分析

Abstract Open access (OA) publication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journal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method of SWOT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OA publication. Then the metho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A publication were proposed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it for sci-tech journal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sci-tech journal of university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SWOT analysis

高校科技期刊(包括高校学报和高校主办的其他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4[1]。高校科技期刊兼有教育、科研两大优势,但是由于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和传统的办刊理念、运作模式,多数高校科技期刊还维持着单一分散、封闭保守、学术质量不高,竞争力较弱的状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从质量、效果到规模、速度都随着信息量的膨胀和科技的发展需求而经受着严峻考验。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致力于提高学术信息的吸收、利用与影响,实现信息的自由传播和最大使用价值。它体现了研究人员的共同利益,符合学术出版的初衷,表达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实质,被认为是未来学术出版的趋势。OA出版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带来了发展契机,可以预见,它是高校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增大影响、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SWOT 分析法是欧美国家在战略管理和规划领域广泛应用的主流分析工具,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因素,并加以全面系统的评价、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正确战略和对策的方法。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实行OA出版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高校科技期刊OA出版的SWOT因素分析

1.1 优势

1)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

高校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和支撑。首先是学科优势和作者资源优势。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校科技期刊多数是依托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起来的,这些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人才多,高水平成果多,容易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其次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高校大多建有自己的网络中心,网络资源配置齐全,在硬件上高校科技期刊基本具备了建设网络化期刊的基本设施[2]

2)一定程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007125,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高校对其主办的学报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加大扶持力度,对非经营性亏损给予补贴。由于有学校的拨款做保障,使高校科技期刊与社会上自负盈亏的刊物相比,经济效益方面的压力小很多,可以集中精力提高办刊水平,增加社会效益。高校科技期刊的非利性和有经费保证的特点决定了非常适合采用OA出版模式。

1.2 劣势

1)编辑部缺乏自主权

高校科技期刊在管理方面,实行“以归口管理为基本原则,纵向三级管理,横向多块指导,以条为主”的体制[3],这种管理格局使高校科技期刊的运作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而且编辑部为非法人性质,使得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者很难自主经营刊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高校科技期刊带有决策的迟钝性、市场的被动性、筹资的单一性和人员的懒惰性。

2)“封闭式”办刊

“内向性”是高校科技期刊(主要指高校学报)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科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使高校科技期刊宣传意识淡薄,对传播速度、范围等因素重视不够。在科学技术日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开放办学力度的加大,该特色已明显表现为封闭性而束缚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

3)“全、散、小、弱”的现状

人们通常用“全、散、小、弱”来描绘高校学报,指高校学报刊登的文章学科全、办刊分散、发行量小、影响力弱[4]。这些特点无疑也构成其实行OA出版的劣势,目前,少数高校科技期刊利用自建网站实现开放存取,也呈单独、分散的“信息孤岛”状态,不能形成较大影响。

4)缺少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高校科技期刊大都被列为教辅单位,人员边缘化,发展空间小,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高年龄段编辑人员比例偏高[5]OA出版离不开熟练的计算机技巧和外语读写能力,需要一大批精力充沛的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1.3 机遇

1OA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功

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存取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规模兴起,呈现出蓬勃生机,不断涌现出优秀的OA资源,如美国的PloS系列期刊、英国的BMC、日本的J-STAGE、巴西的SciELO、印度的Open J-Gate等。一些著名的传统出版机构也参与了这一出版模式,20051月,牛津大学出版社将享有盛誉的NAR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转换成完全的OA出版模式[6]OA期刊数量和影响力都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0912月,DOAJ收录的OA期刊有4570[7],而这一数据在20089月是3636种,其增长势头可见一斑。《PLoS Biology》是PLoS200310月创办的一份生物学领域的OA期刊,2005年《PLoS Biology》的影响因子就达到了13.9,在所属子学科的64种期刊中排名第一[8]。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机构推出实施OA的法律和政策,一些传统出版商也相继推出OA期刊,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John WileySons纷纷对其出版的期刊采取让作者选择OA的出版模式。

2)中国在积极进行OA探索

2004524,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分别代表各自机构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和研究资助机构支持OA的原则立场。为了吸取发达国家的OA经验,推动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积极制定OA政策和战略,中国科学院和IAP(科学院间国际问题研究组织)于20056月下旬召开了“科学信息OA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都开始设立项目支持开放存取研究。20038月,我国第一个开放存取知识库——奇迹文库(http://www.qiji.cn)诞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312月主办创建电子预印本系统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086月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建设的OA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Socolar投入使用。随着对OA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了OA实践,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200多种科技期刊提供免费全文服务,85种以上实现了即时开放访问[9]。但截至200810月,被DOAJ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仅有5[10],中国OA期刊还相当稚嫩。

1.4 挑战

1)雄厚的外国期刊资本进入中国

国际名刊和跨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他们不仅将中国看作出售期刊的市场,更看成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的重要来源地,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努力吸引中国研究人员将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他们的期刊上,再将期刊销售到世界市场,获得高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通过挤垮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期刊垄断这一市场,导致全球性期刊提价。200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被迫接受了Elsevier年均15%的提价方案,Elsevier每年在中国高校销售数字出版产品已达1800万美元[11]

2)国内专业性学术期刊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性期刊网站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来我国期刊网络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等,它们以专业性强为特色,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专业期刊联合起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这对高校科技期刊来说,是激励也是挑战,一直以来,综合性高校学报就因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无法和特色鲜明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相比拼,如果在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再落后,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3)科研工作者对OA期刊的认知度不高

文献[12]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期刊的认知度不高。关于科研工作者通常在哪里发表文章的调查表明,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印刷版期刊发表论文的占77%,在OA期刊发表论文的仅有6%。而作者不在OA期刊发表论文的最主要理由是“OA期刊不被同行和科研管理部门认可,影响聘任与晋升”。由此看来,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对OA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这属于来自文化环境的挑战。

4)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完善

现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网络判断标准模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OA出版[13]OA期刊版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许可方式和责任承担机制等都需要完备和创新;数字出版物标准、技术标准、知识服务等系列标准不明晰、不规范,这些标准是知识精细化分析、管理、评价、再开发的基础,是数字出版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

2  高校科技期刊OA出版的对策

开放存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和文化问题,需要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从中国的国情和科学发展实际来看,推动OA、建立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高校科技期刊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应对挑战,全面客观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努力改变或减小自身劣势,抓住机遇,克服环境威胁,加快建设、规范、完善全文上网的步伐,在继续努力办好印刷版期刊的同时,争取尽早成为OA期刊,从而大幅度扩大读者面,提高影响力,并最终走出困境。

2.1 促进OA出版的宏观举措

1)制定OA政策

OA出版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机构都推出实施OA的法律和政策。例如,200652,美国国会大会时,两院颁布了“2006年美国联邦研究公开访问法”,要求所有每年提供一亿美元以上研究经费资助的联邦机构,都必须对其所资助的研究,制定开放存取出版政策,根据这项法案,联邦机构可以选择自己建置集中的公开线上资料库,以典藏其所资助的研究成果出版品,或要求获资助的研究人员,将其研究成果公开于其所属机构的线上典藏资料库中[14]。希望我国政府及早制定OA政策,发挥宏观管理和政策导向作用。

2)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网络时代,对科研成果、人才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由滞后的静态评价体系向即时的动态评价体系转变;由单一指标评价向多重指标的综合评价转变;由量化评价向质量评价转变;由外在形式评价向内涵形式评价转变[15]。自建网站、OA状况、网络平台状况等指标应纳入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签署开放存取比士达声明的研究机构和科研赞助单位宣布,要把OA出版视为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并作为人事任命、升迁及资助的重要依据。而目前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针对数字出版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法规,为规范数字出版、保护知识产权等提供法律依据;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尽量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术出版的标准化、国际化。

4)改革高校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减少科技期刊管理层次,明确主办单位责任,突出高校作为期刊主办者的责任与义务。将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根据期刊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让高校科技期刊能够相对自主地经营,真正做到主编责任制,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高校科技期刊的对策

1)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是首要任务。为编辑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培养编辑利用网络资源和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开阔编辑视野,鼓励编辑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外语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挖掘青年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建立科学的奖酬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积极建设自主网站

高校科技期刊先期建立自主网站是关键的一步,通过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拓展服务,提高质量,加大优势学科的组稿力度,保证科研成果更多、更快地在第一时间发表。以专家评论、学术论坛、对话等形式贴近读者,注意吸收优质外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开放、灵活、生动”的面孔服务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过渡期采用混合型OA模式

混合型OA模式是指同时出版基于订阅模式的印刷版和基于OA的网络版。网络版可以实现题目与摘要的提前开放,而论文全文的开放访问一般采取即时开放或延迟开放的策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培育期刊品牌,增强实力,逐步过渡到完全OA期刊。

4)成熟期依托开放式数字出版平台走向世界

OA期刊必须集聚成群,形成具有OA效能的集合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开放”。初期发展阶段以单刊OA为尝试,然后以多刊联合为代表,最后是基于数字出版平台的大联合。种种迹象表明,为了打破国外出版商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垄断,我国应该而且必须完成自己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组建、升级和换代。我国3个比较大的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万方数据、CNKI和维普)正在努力从数字发布平台向数字出版平台转化,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团体也纷纷启动、酝酿开放式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将依托本土数字出版平台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姚远,汤晰,赵军平,.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编辑学报,2008,20(1):15-17

赵军平,姚远.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编辑学报,2007,19(2):116-118

黄庭,王亨君.关于高校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45-947

4李东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高校学报办刊的两难选择.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34-537

5姚远,赵军平,高静,.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70-374

袁理.牛津杂志拥抱OPEN ACCESS.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1):31-32

7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2009-12-31].http://www.doaj.org/

胡爱玲,刘晨,屈清慧,.非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PLoS系列期刊的特色及学术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59-963

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现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54-560

10 李红,张翼.开放存取期刊运营模式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00-403

11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90-391

12 王应宽.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19(5):753-762

13 张小强,张苹.学术期刊开放式访问中的著作权问题极其对策.编辑学报,2009,21(1):17-19

14 李治安,林懿萱.从传统到开放的学术期刊出版——开放近用出版相关问题初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34-43

15 陈辉.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方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9-12

高校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的SWOT分析.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丽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842-3032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39749.html

上一篇:[转载]来自张欣科学网博客:SWOT法缘何成为论文的万金油和救命草(2010.4.29)
下一篇:[转载]SWOT分析法:一般指SWOT分析法
收藏 IP: 114.249.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