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医学科研、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已有 2585 次阅读 2020-10-27 13: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医学科研、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自然界在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过程中,究竟是怎么样进行“预”、即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规划”的?值得深入研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A1%E4%BA%8B%E9%A2%84%E5%88%99%E7%AB%8B%EF%BC%8C%E4%B8%8D%E9%A2%84%E5%88%99%E5%BA%9F/2606583?fr=aladdin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 预 ”。

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1] 

  • 中文名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外文名

  • Preparedness ensures success, and unpreparedness spells failure

  • 类    别

  • 语句

  • 出    处

  • 礼记·中庸

  • 解    释

  • 事先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目录

  1. 1 基本信息

  2. 2 典故

  3.  关于《礼记》

  4.  原文及注释

基本信息

编辑

【读音】fán shì yù zé lì ,bú yù zé fèi

【注音】ㄈㄢˊ ㄕˋ ㄩˋ ㄗㄜˊ ㄌㄧˋ,ㄅㄨˋ ㄩˋ ㄗㄜˊ ㄈㄟˋ

【释义】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

立:成就。

废:败坏。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例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

典故

编辑

关于《礼记》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大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还包涵了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它们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原文及注释

凡事预(豫)则立,不预(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1.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2.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3.跲: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的意思。

4.困:困难,阻碍。

5.疚:后悔的意思。

6.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7.选自 《礼记.中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55947.html

上一篇:[转载]Nature综述:Microbiota, metagenome, microbiome傻傻分不清
下一篇:从36亿年的生命发展史可知人类正在走向真善美理想彼岸之旅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