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已有 3317 次阅读 2019-5-7 22: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177275066924242&wfr=spider&for=pc


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毓京趣味杂谈

01-0918:13

动物可能不能形成语言,但它们肯定能交流。鸟类使用歌声和叫声,而其他动物则使用声音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交流。灵长类动物有一套先进的交流系统,包括发声、手势和肢体语言。但即使是灵长类动物也没有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把无限多的想法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能力是我们与那些进化较少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一种不同之处。虽然我们知道语言最早出现在三万到十万年前的智人身上,但语言进化的秘密仍然是未知的,主流理论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

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作为一种进化适应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群体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经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这就是自然选择的思想产生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说,一个群体的特定身体特征使得这个群体更有可能生存在它的环境中,比如海龟和它的壳。这里的想法是,语言是为了帮助人类生存而创造的。为什么?第一,人类需要相互交流,以便成功地狩猎、耕种和抵御周围的恶劣环境。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给人类带来了明显的生存优势。第二,那些赞同顺应论的人认为,社会交往需要语言。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呼叫或手势演变成了组合,给我们提供了复杂的交流或语言。随着他们周围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需要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来相互传递信息。想想看,史前人类看到一群鹿,他想去猎鹿。他向他的狩猎伙伴发出咕噜声,意思是“鹿就在附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猎人也学会了识别坏天气的警告信号,阴暗的天空和更多的风。早期的人类意识到,当天空变暗,风起,他需要告诉他的狩猎伙伴,以加快对食物的储存。因此,他想出了一系列关于鹿和坏天气的咕噜声。这一系列的咕噜声是进化适应的开始,最终演变成了语言。随着人类对如何最好地生存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产生了一种需要将这些生存方法传达给他们的人群,这就是顺应论。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和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提出的另一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是,语言是其他进化过程的结果,从本质上说,它是进化的副产品,而不是特定的适应。古尔德创造的语言是一种空隙,这一观点与自然选择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古尔德和乔姆斯基提出了许多人类行为都是空谈的理论。这些各种各样的空隙是由于达尔文所谓的“预适应”过程而产生的,这一过程现在被称为“断头”。这是一种观念,认为一个物种使用一种适应的目的,而不是它最初的意义。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鸟的羽毛是用来保暖的,后来才被用来飞行。乔姆斯基和古尔德假设,语言进化可能仅仅是因为大脑的物理结构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因为用于工具制造或规则学习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复杂的交流。这与我们的大脑变大,我们的认知功能增强的理论是一致的。

当然,研究人员甚至不能就语言在早期人类中的构成达成一致。有些人认为哈利比斯人的原语是第一种真正的语言。其他人说这可以归因于直立人,而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所理解的现代语言来自智人。一些人相信,比起南方古猿,哈利比斯人的认知功能要先进得多。根据研究,大脑的颞叶、顶叶和枕叶首次与人有物理联系。大脑的这个区域现在被称为Wernicke区域,它与语言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这支持了乔姆斯基和戈尔德的理论,即我们的大脑在身体上适应了制造工具的能力,而语言则是因为这种适应而产生的。

对于那些认为两个阵营都是很好的论点的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虽然科学现在告诉我们,很可能已经有神经结构允许语言进化,这意味着它很可能被超越了,但这并不一定能完全解释语言,以及它的所有的复杂性。把单词串成句子和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可能与自然选择有很大关系。因此,也许语言最初是被挖掘出来的,但却是通过达尔文式的选择而被提炼出来的。当然,一个有着更先进的沟通技巧的智人,在进化上会比他那只会咕噜的表弟更有优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77713.html

上一篇:[转载]语言进化史与人类历史
下一篇:[转载]《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是201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蒂芬·平克[美]
收藏 IP: 111.192.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