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表征推理到动缘拾取:激进具身趋势如何改变认知科学
第一章 表征推理的时代回顾
第一节 表征推理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在信息加工思想的推动下,认知心理学理论家们就编码、表征、提取及言语运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开拓性理论,如HAM、ACT、ELINOR、特征比较模型、扩散激活理论、概念依存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表征推理的基石,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来充分解释复杂知识的获得过程,即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方式与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Kintsch的理论在文本阅读研究中尤为突出,其提出的情境模型概念全面阐述了文本阅读过程加工的心理表征内涵,基本获得了文本阅读研究者的认同。这些理论模型都试图建构具备有效搜索和提取功能的表征系统,为后续的表征推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表征计算范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促使认知科学研究开始转向更加关注认知主体身体及其实时环境影响的激进具身化趋势。
第二节 表征推理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表征推理在认知科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心理学领域,表征作为内在实体,在认知加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帮助个体解码来自世界的信息,并塑造我们的信念和行动。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利用表征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推动了智能系统的发展。
此外,表征推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通过构建和转换视觉化表征,如模式、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来解释复杂现象和发现新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依赖于可视化技术,更离不开科学家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表征推理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在机器学习领域,图表征学习成为备受瞩目的课题,推动了图神经网络的发展。同时,算法推理也借助表征的力量,提高了神经网络的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在训练数据分布之外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表征推理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它不仅是理解人类认知的关键,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表征推理的局限与挑战
表征推理虽然在认知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局限性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表征推理依赖于精确、稳定的符号表征,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往往使得这种稳定性难以实现。其次,表征推理在处理直觉、情感等非逻辑性思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思维过程往往难以被精确地表征和推理。
此外,随着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认知过程并非完全独立于身体与环境之外。表征推理的框架往往忽视了身体与环境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限制了其解释力。面对这些局限与挑战,认知科学界开始探索更加激进、具身的认知理论,试图超越表征推理的局限,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这些新兴理论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认知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四节 表征推理与认知发展的关联
表征推理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表征推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逐渐构建出对世界的理解和表征。这些表征不仅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环境,还为其推理和决策提供了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征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对事物的表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这种表征能力的提升,使得儿童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推理活动。
因此,表征推理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表征能力的提升,还为其后续的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表征推理与认知发展的关联将更加深入地被揭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有力工具。
第二章 动缘拾取理论的崛起
第一节 动缘拾取的基本概念
动缘拾取理论是生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吉布森(J.J.Gibson)提出。该理论认为,动物可以直接通过知觉拾取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以指导其进行合适的行动,这一过程无需心理表征符号的参与。在吉布森看来,一个具体环境的动缘(Affordance),即环境提供给动物做出适当行动的信息,如悬崖的“可坠落性”、苹果的“可食用性”等。
动缘拾取理论强调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补性,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在大脑之中,而是本就分布于外部环境之中。动物依据其生物能力与特定环境特征,产生一种能够直接拾取意义信息的动缘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进行适应性行动。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科学的二元论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动物的认知和行为。
动缘拾取理论的崛起,不仅挑战了表征主义在认知科学中的主导地位,还推动了认知科学的激进具身趋势,强调了身体与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动缘拾取与激进具身认知的关联
动缘拾取理论与激进具身认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激进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身体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强耦合的系统,知觉与行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源于詹姆斯·吉布森的知觉理论,他认为知觉者的行动会导致知觉,而知觉又会为新的行动创造机会。
动缘拾取理论正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该理论认为,认知者可以直接拾取环境中的动缘,无需经过表征与计算的步骤,从而简化了认知过程。这种直接耦合的知觉与行动过程,与激进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强耦合系统观念不谋而合。
因此,动缘拾取理论为激进具身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即以过程和关系替代实体与属性。这种新视角不仅在认知科学研究中作为方法论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在本体论和价值理论中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推动了认知科学从表征推理向动缘拾取的转变,为理解有机体与世界之间复杂的交互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 动缘拾取理论的实验证据
动缘拾取理论的崛起得到了神经科学实验的有力支持。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将神经探针植入猕猴大脑,监控其在观看人脸图片时大脑颞叶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研究者发现,仅通过对205个神经元的信号进行解码,就能高度还原出猕猴所观看的原始图片。这一实验不仅推翻了传统的人脸识别神经科学理论,还首次证明大脑神经元具有直接的编码机制,能直接获取外部意义,如人脸图片识别。
此外,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还表明,动物的知觉与认知等心智活动并非仅由大脑完成,而是在“大脑—身体—环境”三者的交互中实现。事物的意义本就分布于外部环境之中,动物通过直接知觉拾取到指导其行动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无需心理表征符号的参与。这些实验结果不仅为动缘拾取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撑,还进一步推动了认知科学领域对于动物知觉、行动乃至高阶认知与社会交往之间运作机制的理解。
第四节 动缘拾取在认知科学中的影响
动缘拾取理论在认知科学中引发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表征主义的束缚,将认知过程视为知觉与行动的直接耦合,而非通过心理表征的中介。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挑战了经典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还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论。
动缘拾取理论强调,动物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拾取指导行动的信息,无需复杂的心理推理。这一观点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初步验证,表明某些认知过程可能不依赖于表征符号的运算。这不仅简化了认知的解释,也为理解高阶认知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动缘拾取理论还促进了认知科学与生态心理学的融合,推动了将心智置于身体与环境交互中研究的范式。这种范式转变有助于揭示认知过程在真实世界中的运作机制,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提供了新启示。
总之,动缘拾取理论在认知科学中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预示了认知科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章 激进具身认知的变革力量
第一节 激进具身认知的核心理念
激进具身认知的核心理念在于,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内部的活动,而是身体、大脑与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交互。这种观点认为,认知的实现依赖于身体的物理属性以及身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激进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动力系统假设,即认知系统是一个由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组成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变量通过连续的共同变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认知的发展。
此外,激进具身认知还提出了认知动力主义的强耦合观点,认为人类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耦合的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身体的感官、体验、情绪等因素在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的内容也由此得以丰富和深化。
综上所述,激进具身认知的核心理念颠覆了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表征推理模式,强调认知的动态性、现实性和具身性,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第二节 激进具身认知对传统认知理论的挑战
激进具身认知对传统认知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传统认知理论将心智视为独立的计算系统,通过表征和推理来加工外部信息。然而,激进具身认知认为,心智与身体及环境密不可分,认知过程是由这三者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所驱动的。
激进具身认知强调,认知不是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而是身体经验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它挑战了传统理论中的表征计算范式,认为心智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数学算法或程序性存在。相反,心智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其认知过程受到身体活动和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
此外,激进具身认知还对传统认知理论中的认知主体与环境的单向关系提出了质疑。它主张认知主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为因果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认知系统的动态演变和发展。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理论对认知过程的静态和封闭理解,为认知科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第三节 激进具身认知的实验范式与研究方法
激进具身认知的实验范式强调认知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强耦合关系,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表征计算范式的认知观。在实验范式上,激进具身认知注重通过多模态的视听情境和体验情境来激活具身认知情境,从而深化学习体验,揭示认知的动力机制。
研究方法上,激进具身认知引入了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该理论以几何学的概念描述系统演变过程,通过构建动力系统的微分方程组来揭示人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规律。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心智现象和认知活动的理解方式,还推动了认知心理学方法论领域的变革。
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们利用实验手段,如瓦特离心调速器等,来模拟和验证认知动力系统的强耦合观点,揭示认知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变化。通过这些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激进具身认知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了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第四节 激进具身认知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激进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并非孤立于大脑之中,而是与身体及环境紧密相连。在这一框架下,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成为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外部环境实时互动,不断塑造和更新着我们的认知结构。
通过感知和行动,我们与周遭世界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循环。这种交互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内容,还深刻改变着认知的方式。例如,通过亲身体验,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概念,而非仅依赖于抽象的符号表征。
激进具身认知的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的二元论假设,揭示了身体在认知中的核心作用。它提醒我们,要深入理解认知,就必须关注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未来的认知科学研究将更加重视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过程,从而揭示出更多关于人类心智的奥秘。
第四章 从表征到动缘:认知科学的转型
第一节 表征与动缘的理论对比
表征主义认为,认知是通过具有语义内容的表征符号进行推理的过程,这些表征符号成为知觉与行动的中介。在这一框架下,认知被看作是一种内部信息处理机制,外部信息通过感知被转化为内部表征,进而指导行为。然而,表征主义所隐含的二元论立场近年来受到了质疑。
相比之下,动缘拾取理论强调认知是知觉与行动的直接耦合过程。吉布森提出的动缘(Affordance)概念指出,动物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拾取指导行动的信息,无需内部表征的参与。这一理论挑战了 表征主义的核心假设,将认知过程置于“大脑—身体—环境”的交互背景中,认为事物的意义本就分布于外部环境之中。
从表征到动缘的转型,不仅体现了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也反映了从内部处理机制到外部交互关系的认知观念变化。这一转型对理解认知的本质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认知科学转型的必然性与过程
认知科学的转型,从表征推理到动缘拾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表征理论在解释复杂认知现象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框架来填补空白。动缘拾取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身体与环境互动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为认知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争论。起初,动缘拾取理论面临诸多质疑与挑战,但随着实验证据的不断积累,其合理性逐渐得到认可。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推动认知科学从抽象的表征世界向具体的动缘世界迈进。这一转型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认知本质的理解,也为未来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第三节 转型中的认知科学研究案例
在认知科学的转型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案例是对环境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人类认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环境紧密相连。例如,在一项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中,参与者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并观察他们的认知反应。结果显示,环境对于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环境下人们的认知方式有所不同。
此外,跨学科整合也是转型中的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例,该领域将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通过无损伤性实验技术探究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者们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观察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模式,从而揭示了认知的神经机制。
这些研究案例表明,认知科学正在经历从表征到动缘的转型,更加重视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跨学科整合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些转型不仅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理解人类心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四节 未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随着激进具身理论的兴起,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从表征推理到动缘拾取的深刻转型。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身体与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具身认知、情境认知等理论将进一步深化,推动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
技术革新也将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实验认知过程,从而揭示更多关于人类智能的奥秘。
同时,跨学科合作将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常态。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促进认知科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展望未来,认知科学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激进具身趋势的引领下,认知科学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