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王安忆小说讨论之一:我爱比尔

已有 5687 次阅读 2010-10-13 11:53 |个人分类:文学:当代文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老师:
您好。
读过《我爱比尔》后,我按捺不住了,所以冒昧发了这封邮件,想和老师交流一下,如果有打扰到老师还请老师原谅我。
那天在课上探讨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总是倾向于阿三的感情方向,最后也没有弄的很明白到底这篇作品表达了什么,在我看来可能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我想另辟蹊径,但是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先从这篇作品的线索起头吧。
我个人认为,《我爱比尔》(以下简称《我》吧)里面应该有两条线索。第一条:阿三的变换过程,也就是有人认为的感情堕落史。第二:阿三对于她绘画创作的探索史。大部分人都走第一条路,而我是从第二条路开始摸索的。
根据作品,阿三是伴随着中西方现代画派的融合、交流而成长的。众所周知,中国画作写意,注重意境,而把写实放在其次,西方大部分作品则相反,过分写实的作品(比如,西方画家为了画的真实会解剖、会研究比例,并通过明暗和光影的对比突显作品的立体感和质感)想要表达意境和思想比起中国画作就会难的多,这就要求画家或者艺术家们要有灵感和创造力。文中的阿三作为一个中国新生代的画家,或许背上无意间担负了历史赋予的促进中西文化融合的使命。在《我》中,阿三初遇比尔时,她的画作还是“无忧无虑的水彩画”,在相对于文革后的绘画圈里,文中说是充满的压抑后愤懑的发泄这样一个氛围,这使得阿三的作品风格有别于其他人,她有了些名气,但是这种名气没有持续很久。一个艺术家得不断推出更新颖的艺术作品才会维持她已得到的名气和认可度。阿三那个时代,恰恰要求艺术家们的作品打破已有的范式,出现别人没有的、从未看到过的东西。这样的灵感去哪里寻找?正是有这样的历史契机,阿三在寻找灵感的时候把目光投向西方,也正是这是热爱中国文化比尔走近阿三的生活,比尔是西方人又热爱中国文化,他身上存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点,引用文中的话就是有阿三需要的东西。再换个说法,阿三和比尔在个体是两人的感情行为,但是宏观看却是时代的必然性。
举例说明,文中的阿三在和比尔一起的时候更注重营造一种氛围,而比尔不在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营造的氛围什么也不是,没有存在的意义。这里提到阿三的一个矛盾,阿三不希望比尔把她看成一个中国女孩,但是吸引比尔的恰恰是阿三作为一个中国女孩的特质。这些在我这个角度来看,表明阿三希望超越自己本质的东西(即中西方达到一个融合),但是西方的代表比尔却喜欢她的中国味,这也暗示比尔不是因为爱阿三而合阿三在一起,而是把阿三看成一道异国独特的风景,一次美妙的异国艳遇,阿三呢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她觉得自己爱比尔,但事实上,她或许爱过也或许只是为了某些东西而对比尔有兴趣有好感,因此这次融合虽然随着恋情的失败而不那么辉煌,但它毕竟迈出了中西现代绘画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文中提到,比尔走后,阿三的画作表现出20世纪艺术共有的特征-----浓墨重彩的色块,隐匿的人形,诡秘和阴森。这是阿三融合的过于激进的表现,她抛弃了本质的一些底蕴。虽然其中阿三画作有换风格----那种逼真的小人儿,密密麻麻塞沙丁鱼罐头一样被塞在高楼下、街道上,有模有样。但这说明阿三继续困扰在纯西方的创作里,连那个收购的美国人都说盖去落款完全是西方画家的作品。后来的阿三重拾本我----去看碑拓片,这才修正了这种激进,画风变化,在绚烂的色彩里融入中国的雅,反复庞杂做余地,继而画作获得了国外市场,这是中西方绘画文化交流一次不小的进步。
后来随着竞争加剧,画作市场的盲目跟风,阿三有遇到瓶颈,这时她又尝试去寻找新的灵感来源,于是另一个西方艺术的代表马丁走近我们的视线。马丁的背景值得关注----马丁是个法国人,出生在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里,天生对艺术有着独到的领悟能力。他的出现代表着比比尔更具有西方艺术的权威,文中说“从米开朗琪罗开始的欧洲艺术史,是他们的另一条血脉”,这说明,如果把比尔比作西方艺术的一个点,那么马丁是西方艺术的河,他带来的有关西方画作的信息更全面更庞大更精确。但是这次却没给阿三带来好运气,马丁直接告诉阿三“画不是这么画的”-----中西文化交流有冲突并自此达到高潮,这是一个大大的瓶颈。所以在马丁之后,阿三再也画不出什么作品,她处于文化冲突的中心,混乱的文化信息使阿三的创作失去方向。阿三试图再次通过接触外国人这种方式去寻找自己灵感的走向,但是她发现这些走马灯似的外国人再也没有一个能带给她在冲突中迸发出的灵感。于是阿三表现的气恼甚至于气急败坏,自己辛苦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她便开始游戏那些外国人,比如文中提到的故意花他们的钱,故意撩拨却突然消失等等。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文中提到,自始至终,阿三都没有把自己归于暗娼这类人,其中有个描写,阿三在一次类似的交谊聚餐时以女主人的姿态向其他两个女孩充当翻译,或许这种姿态在旁观者眼里可笑,旁人自觉的把阿三归于卖娼者,并借此觉得她下贱或者是鄙视,但是阿三心里是不认同娼的,她甚至厌恶这类人,阿三和她们不一样!
到最后,阿三经过一场监狱的历练,在浮华落定后心里的混乱归于沉寂,阿三才觉得世界清明,她最后逃出来,奔向新生,在途中捡到一个小母鸡的处女蛋。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处理很巧妙,这个蛋表示混沌之初,象征一种新生也象征回到最初的美好。作者没有写下文,但是相信这个蛋却透露出阿三寻找到新的一种方式,一种新的未来,一种新的灵感。
总而言之,我认为因该把阿三对绘画创作的探索做为主线,把感情戏作为必要的辅助线路来解读这篇《我爱比尔》,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一代人,尤其是特殊人群-----具有艺术气息的中国新生代画家们对中西文化相遇时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冲突和融合中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为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尽力。
啰嗦了这么长,可能会耽误老师的时间,对此学生深感抱歉,谢谢老师抽时间看我的尝试,最终我也不知道我这么想对不对,还希望老师能点拨一下,我希望上的每堂课、读的每部作品都有收获。谢谢老师!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   王雯卿   中文090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372843.html

上一篇:从九溪到满觉陇
下一篇:上海青年作家携《小说酱》与中文系学子对话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