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属高校的教师定级工作早完成了,不清楚有没有一平如水的评审方法,虽然没听说哪所高校因为定级问题产生大的动荡,但不满意评审结果的情况还是有的。
过去就有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之说,后来取缔了,现在是死灰复燃还是创新举措?有点搞不清楚。国人的等级情节看来是难以释怀的,总是在各种场合、各个环节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如果是给少数几个人认定一下贵族身份倒也罢了,如此大规模的定级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呢?
先说这条例,没有刚性指标不好评,有了刚性指标一样不好评。指标的刚性越强,操作越简单,矛盾就越少(至少你找不出毛病来),问题是有没有一个能客观反映教师水平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指标的核心无非是SCI论文数量、项目级别与数量、获奖成果等等,从统计意义上讲,能发SCI论文者比不能发SCI论文者水平要高,高级别杂志上的论文比低级别杂志上的论文水平高,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事实。然而,这年头谁没有几篇SCI?5篇一定比4篇强吗?达不到5篇就说明没达到某个级别的水平吗?显而易见,用数数的办法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准便进而确定他的级别未见得是件科学合理的事。话说回来,不用这个办法行得通么?谁能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水准到底怎么样?如何比较两个不同领域专家的水平?总不能请某个权威人士来做点评,然后根据他的点评决定某个人的级别吧?谁敢当这样的权威?同行评议也是件扯淡的事,谁会为了你学校的定级问题得罪人?所以,只要你搞定级,不管你怎么搞法,总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公正、不公平,除非人人升他几级,那样皆大欢喜。
定级能改变还是能说明师资队伍的水平?他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有多大意义?院士、长江,还有这计划那计划,已经把精英阶层分离出来了,还用得着再细分么?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恐怕没多少雄心壮志,就像工厂里的工人,庄稼地里的农民,他们只想干好手里的活,种好地里的庄稼,过好自己的日子,你总不至于把工人、农民也分出个级别来吧?工人分级估计可行,因为工人也是要拿薪水的,只要级别与薪水挂钩,工人就不可能不在乎级别。农民就不管那么多了,你给他一个特级农民也不能让他的庄稼增产,庄稼不能增产,他的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所以级别对他来说一文不值。教师在意定级除了薪水的变化之外,大概还有个面子问题,好不容易混上个教授,结果却与教授失之交臂,连个最低级也定不上,这让他的面子往哪里搁?
应聘上期望的岗位,内心固然高兴,一旦与自己的期望值反差太大,不满是必然的,而这种不满往往会发泄到个人身上,难怪有些领导不愿意揽这些事,因为很可能要承担骂名,容易把人得罪了。如果让你来搞定岗定级,在各级指标有限的情况下,你有没有什么绝招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至少都没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