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三茂

博文

古今茶画欣赏

已有 15545 次阅读 2009-8-2 13:32 |个人分类:中国茶文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来源:田耘茶画    田  耘  
    皎月在天,风竹曳窗;书案一盏清茗,手头一管老笔,间以古琴在耳,精调水墨,以茶入画;虽夜深人静无客造访,却须衣着整素,不可袒胸露怀,皆因案头一盏清茗在!先师弘正道,茶画绘斯生,吾当足矣……  
­
  茶境无边,无边茶境。  
  茶,我的斋中清友。  
­
  纵观中国画史,以茶入画者不乏其人。唐以前的茶画作品鲜见于世,唐以后至宋元明清,茶画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元明清三朝,茶画艺术日盛。  
­
  诸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据考此卷是现有史册中与茶有关的最早绘画作品)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烹茶图》;宋代周文矩的《煎茶图》,刘松年的《卢仝煮茶图》,王齐翰的《陆羽煎茶图》;元赵孟頫的《斗茶图》,史文卿的《煮茶图》,冯璧的《东坡海南烹茶图》;明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清代四王,扬州八怪等画坛巨擘,都有与茶有关的作品问世。总之尽我所能,遍览群书、画集,我对古代茶画艺术作品作了一番大致的考究;在品味古人笔墨气韵的同时,也不乏遗憾,因为几乎所有的目所能及的古代茶画作品中,(清代作品除外)都是在直白地表述一个喝茶的情景、一个喝茶的事件而已,他们追求的是在“参造化”之下的“气韵生动”,是古人探求自然法则之后地尽情渲泻与描摹,他们忽略的是茶所承载的更加深层次的内质的东西,只能是“茶事画”而已。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茶画艺术的历史,一个几乎没有精神支配的茶画历史;诚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在自觉不自觉中束缚了茶画艺术的发展。值的庆幸的是,正是这些古贤大擘妙手丹青的开山之笔,才为后世晚辈架构了一个茶画艺术的天!这足以让后来者诚心唱颂!  
­
  自魏晋时代起,画学先贤们就把“气韵生动”列为中国画的终极目标;然而“气韵生动”所代表的是笔墨意义上的“气韵生动”,是画家对大自然探知与心追手摹以后感性与理性的直白与渲泻,只能是中国画表向意义的陈述,是对人物、景物诗化的照本宣科而已,最起码是一种有缺欠的抒情描绘。古人去矣,茶画犹在;茶画赋于我们后来人的是怎样的一种责任,值得苦思。“气韵生动”之于普通意义上的中国画,至今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然而茶画艺术是哲理性了的中国画,是“茶化”了的中国画,“气韵生动”固然重要,但仅以“气韵生动”等古代法则强加给茶画,并以此来评价茶画艺术的高低品位,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她是“茶”  画,一个“茶”字冠之,其评判准则便大相径庭了。  
­
  茶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茶”化了的中国画艺术,“人在草木间”构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中国字“茶”,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艺术信息、美学信息等,岂能用一个“茶”字所能言尽。“茶称瑞草魁”,茶这一人间“瑞草”得天地之甘露,咀人文之精华,涵乾坤之灵性,育民族之魂魄;由茶而生的茶文化依附于华夏文明的历史方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漂流而来,从单薄走向厚重,从幼雅走向成熟,经过无数代的积淀,终于成为一种风格彰显的文化载体,她几乎亲历了华夏古国的沧桑巨变,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深情结。这就是茶,面对一瓯凝结着如此重负的茶,你的画笔将如何与你的宣纸对白?一瓯清茗,轻啜入口涤荡尘腹的同时,作为致力于茶画艺术的探索者,你将如何面对她?“茶画”之不易,就是因为她是“茶画”。所以一个真正致力于茶画艺术研究的画家,应在继承古代“茶事画”的基础上,借古开今,努力探索茶画艺术的美学根源,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博大内蕴,通晓茶文化与姊妹文化的关系,才能有资格称为茶画艺术家,才能不负一杯清茗的润泽。  
­
  “真正理想的美学著作,所应追求的恰恰应该是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宗白华《美从何处寻》)宗白华先生的这句话用于茶画艺术的创作同时具有权威性。茶画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学术意义上的创作,她在表现形式上是宽泛的,人物、山水、花鸟皆可入画,中国画语言的发挥尽可率性为之;然而至关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物象的描绘诠释一种文化理念的存在,如果画面当中仅以一把茶壶的存在而称之为茶画,那也太过浅薄了吧。如何将学术性与趣味性和谐共处于一幅作品中,这就是茶画艺术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根本所在;深入探讨茶画艺术的学术性针对于一个茶画艺术家就显得尤为重要。茶画艺术的学术性,其涵量是巨大的,姑且抛开茶经济、茶产业不说,就文化角度而言,其包容量也是巨大的。探讨茶文化的学术性,必先从茶德的研究入手。德是伦理学的范畴,“茶德,即发掘茗事活动中所蕴藏或表现的伦理思想”。(刘学君《文人与茶》)唐代刘贞亮曾有“茶十德”之说,即: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此“十德”概括虽广,但缺乏精到,没有充分把“理”的蕴义阐发出来;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将“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浅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当然,关于中国茶德的确定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公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了总体性的归纳和阐发。一杯苦茶,在与文人的默默对视中,相互之间已完成了一种相濡相融的默契,文人借茶以养素,借茶以修身,借茶而开悟,茶借文人以升华。探寻茶文化灵魂的主旨,还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说起,  这条主线即儒、道、释,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与儒、道、释共存共荣的历史。儒家讲品德,道家讲道德,释家讲功德,我们不妨说茶家讲“和”德。先师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终极追求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社会。《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而》也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论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诸多信条的提出就是为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的社会而准备的理论基础。道家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七十五章)道家也是追求在“无为而为”之下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朴”的大“和”之境。“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真理,经常表现在民生日用之中,这不仅是贯通于儒家老庄,亦是佛教的走向。”(柳田圣山《禅与中国》),禅家讲“静虑”,静以生悟,悟以化民,然后推及“民生”,“民生”宜“和”。同时禅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禅茶一味”之“味”即“和”味,包括时下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都是归于一个“和”字。“和”是儒、道、释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经年不衰的智慧法宝;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清风雨露为伴,得宇宙之灵气,掬乾坤之精和,保合太和、阴阳调和、五行调和、以茶育和等理念是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基础,茶的尚静与佛道之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是集人文、美学、伦理、道德、哲学等学术体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载体,其主旨就是一个“和”字,由个体的人推及整个国家、民族,“和”的理念无处不在。所以说中国茶画艺术走到现在,已不满足于纯中国画笔墨意义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嵌入茶文化的灵魂——“和”。“和”的理念应是左右茶画创作的主线所在,只有在这个“和”的主线统领之下,中国茶画艺术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发扬光大。以心运笔,以笔画茶,以茶育和,以和生静,以静生悟,以悟而开茶画艺术之门,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意义高等价值的茶画作品,也才能达到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境由心造”,茶境乃“和”之大境,营造这一大美之境,就需要一颗内蕴深厚,学养丰富的“心”,这个“心”是茶画艺术创作的源泉所在。如何营造茶境,是茶画艺术家首先面临的一大课题,她要求画家在重“技”的基础上更要发挥“道”的张扬,技寄于道,技道相依相存。一幅好的茶画作品,技法、构图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将画中的每一物象都赋于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画中的茶壶是茶文化的代言者,周围的人物、景物都是为茶境这一主题服务的,他们都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个体,多个的文化个体相依相融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画艺术作品。茶境的构成由人境、物境组成,人境就是品茶者的身份、品格以及品茶者的多少而构成的一种人文环境。(我的作品中多以僧人与隐士为人境),明代张源在《茶录》中也对品茶者的多少作了精辟的分析:“饮客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所谓物境:就是品茗时的客观环境,大到山野溪畔,小到茶屋、茶轩、茶亭;还有品茗的佐物(艺境),诸如:古琴、书本、木鱼、棋局、茶壶、茶灶等;再到植物配景,诸如:松、竹、梅、兰、菊、秋树、蕉叶、荷花等,都是营造物境的重要因素。在一幅茶画作品中,人境与物境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画中置一僧人,僧人倚松而品茗,僧人、茶壶、松树,构成了一幅很简约的茶画作品,此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都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质,僧是禅的化身,松(松竹梅兰菊等,我谓之性情植物)所承载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旷达、清寂、正直向上的人格象征,茶壶恰恰融入了前二者的生命特质,是茶文化的化身,此三者自然地构成了“禅茶一味”的空逸、大虚、大和之境,“茶瓯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落款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于画面右下方画一隐士,以茶壶、古琴伴之,左上方探一枯枝,枯枝上立一小鸟,小鸟愚拙而可爱,鸟看人,人看鸟,人与鸟视线的对话完成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与哑然的生灵之间的相互关爱,相生相存的默契,了了数笔,体现的是一种茶文化润泽之下的人文关怀的“和”境。画面的大量布白也体现了简约之美,画面中的各个物象也都分别承载了自己的文化含义,而不是无意义地孤立存在,这也就以尽量少的用笔,完成了一个尽量大的思维空间,每一个物象在画中的体现都要为画面所表达的精神服务,做到以简取胜。营造茶画作品中的茶境,对于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如书法造诣、构图能力、文学功底等都制约着作品品位的高下。诸如此类画例太多,就不一一赘述了。茶境的营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认知了茶画艺术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以及茶画艺术的灵魂所在,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去将茶画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每一个勇于探索的茶画艺术家都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对于茶画艺术的表现题材,我大致作了一下归纳:
一、茶与四季:春茶配以春树,春阳普照之下的人与茶和谐共处的画面。夏茶图配以孤莲一枝,在莲与人的对语中,茶得到了理性的升华。秋茶图配以落叶,人在品茗之余,感悟时光荏苒,叹时光飞逝,映衬一种茶化的人生况味。冬茶图配以飞雪、白梅,“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此句道出画中品茗观梅者的磊落胸怀。
二、茶与文人四艺(琴、棋、书、画):琴作为高雅的文案清供,品格最古雅,声情最清穆,最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最宜茶境。“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孟郊),这种琴茶联咏,既可入书又可入画。弈棋是古代文人闲居必备之事,棋茶相咏的诗句如:“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唐陈陶),“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陆游)。另外,书法艺术与挂画赏画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研习书法,品评书画,墨香佐以茶香,实乃文人清事也。“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此联道出一番文人雅怀。
三、茶与性情植物:性情植物包括:松、竹、梅、兰、菊、荷、蕉、秋树等,因为这些植物具备了人的性情与品格,选择哪种植物入茶画,关系着茶画之茶境的文化品位及对茶境文化意蕴的理解导向。如:松代表了坚毅、挺拔向上的人格;竹代表了正直、虚心、劲节的人格;梅代表了坚忍、耐寒的人格;兰代表了审慎独立的人格;菊代表了散淡清逸的人格;荷代表了洁身自律的人格;秋树代表了一种清旷的人生况味等等。所有这些性格都与茶的秉性有着实质意义的联系,所以这些植物与茶共处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四、茶与文人生活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五、茶与友情:一杯清茗,软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烹一瓯香茶与友人共品,是人间逸事。我曾作一画:萧斋、书桌、盆花竞开,一老者把盏品茗,似有憾意,题曰:“去年君来时,花未开,今年花开时,君未来,每每念及不仅怅意萦怀。”文画相依,言简意赅,佐茶思友的情境,使人伤怀,当然茶与友情的题材还有很多。
六、茶与文人大隐的生活状态:如闲睡、清谈、垂钓、观鱼、登高、策杖、访友、读书、消暑、观月、观鸟、归隐、玩壶等等。以茶养素,以茶寄傲,以茶悟道,以茶修德。茶与文人的渊源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茶的清、静、逸、俭、真等等秉性,深深影响着文人禅士的生活,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中。
七、茶与禅家:因茶与禅的特殊因缘,茶与禅是茶画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茶境与禅境相通相融,茶在禅境中的表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禅茶一味的大和之境。
八、茶与儒家:此类作品多以儒家警句体现,以书法配以茶壶、茶境小品为之,给观者以品茶论道的警示。
九、茶与道家:此类作品突出茶文化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阐述一种无为、散淡的人生境界。
十、茶与茶诗:以茶诗为创作对象。
十一、茶与茶联:茶联是茶事艺文当中的一束奇葩,在平仄对仗当中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与俊美,茶联可入画,也可以书法为之。
十二、茶与明清清言小品:清言小品是一种清逸俊朗、言简意赅的文言小品,它们的作者不乏禅净双修、定慧俱足的高士,也不乏琴棋书画诸艺皆精的才子,他们谈玄论禅,评诗品画的资本,发之口吻为清淡,诉诸笔端为清言,了了数言,切中要害,是茶画创作不可多得的素材库。如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清代张潮的《幽萝影》,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等等。
十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造像:如茶圣陆羽、亚圣卢仝、茶僧皎然、别茶人白居易以及陆龟蒙、皮日休、欧阳修、蔡襄、苏轼、陆游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茶人。
十四、《茶经》:《茶经》的创作宜图文并茂,以书法为之,间以茶境小品及各式茶壶,图文相依,有张有弛。我已创作一幅36米《茶经》书画手卷,虽不尽善,但值得尝试。
十五、百壶图。诚然,茶画艺术的创作素材还欠挖掘,以上只是一已之见,仅此而已。  
­
  茶汤渐沸,一杯清茗在手,古琴依然在耳,书香、墨香、茶香充盈书斋,竹风破窗而入,又增些静气,遂净手燃香,敬于先师孔圣像前,铺下宣纸,精调水墨,胸中一片茶境,成就一幅茶画。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古籍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宫乐图(会茗图)[唐] 绢本设色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阎立本:斗茶图(唐)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丘文播:文会图(五代)绢本设色 纵84.9厘米,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丘文播,五代画家,四川广汉人。画面上有树石胜境,环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学士坐榻上,有谈者、书者、操琴者,恣态各异,神态生动。周围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以饮茶、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
   
    绘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赵佶:文会图(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撵茶图(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南宋)绢本着色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钱选:卢仝烹茶图(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辽)纵170厘米,横145厘米
   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
  
    壁画右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具有史料价值。
   
   
    妇人饮茶听曲图(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瀹茶敬茶图(辽)张世古墓壁画(局部)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桌子上放着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将茶汤从壶中注入另一人端着的茶碗中,形象逼真。
 
   
    将进茶图(辽)张世古墓壁画(局部)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间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盏,似准备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炉火正旺正在煮水,有写实感。
 
   
    敬茶图(辽)张恭诱墓壁画(局部)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一女人正端茶盘送茶敬茶,动作轻盈稳重。
 
   
    茶作坊图 [辽]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
  
    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煮汤图(辽)张恭诱墓壁画(局部)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点茶图 [辽]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
     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两人配合正在注汤点茶的情景。
   
    赵孟頫:斗茶图(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赵原:陆羽烹茶图(元)纸本设色 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茶道图(元)作者不详 彩绘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梅下横琴图杜堇立轴绢本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此图表达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峦树石的画法接近马夏一派,而笔调较为柔和精巧;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在南宋院画的基础上,又趋向清新秀逸,自成一格。
   
    文征明:茶具十詠图(明)纸本设色 纵127厘米,横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文人,诗文书画出众,江苏苏州人。与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
  这幅画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画的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詠》诗。
 
   
    文征明:品茶图(明)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该画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这就如当今拍照留念一样。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唐寅:事茗图(明)纸本 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寅,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书、画俱佳,擅长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画。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事茗图》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29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称“江南第一”,谁料30岁时,他随同徐径上北京会试,却因徐径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童,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而连累入狱,结果被罢黜,发往浙江为吏。唐寅平时才高自负,热衷功名,遭此巨变,伤心潦倒,于是拒绝当官,回到苏州,专心艺术,一度离家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瀹茗闲居的生活。“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文征明:绿阴草堂图(明)纸本设色 周怀民先生收藏。
  
    此画描绘山林茅屋中,一老者盘腿坐在竹床榻上,一侍者站其旁,溪涧树下绿苔点点,树梢上隐约露出一抹谈谈的山色,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诗中提到顾诸紫笋茶。画面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树下绿阴草堂品茶的风情。
 
   
   仇英:松间煮茗图(明)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仇英(1494—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明代画家,漆工出身,后学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

  
    画中峰峦峥嵘,云遮雾掩,山岩间飞瀑数迭,流入松林溪间,临溪一松亭,亭中隐士品茶尝景,童子蹲地煮茶,亭外溪边一童子正持瓶汲水。真是一派山青水秀,煮泉品茶的幽闲情景。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明)朵云轩藏品
  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老莲、浙江人,明末画家。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烹茶图陈洪绶扇面金笺     纵20.3厘米横55.9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画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对坐,右边着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立有书童,二人正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后有密林。此图为工笔重彩,浅绛与青绿并用,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王问:煮茶图(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问(1497—1576年),江苏无锡人,明代画家。
  
    此画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煮茶炉是竹炉,四方形,炉外用竹编成。画左边一童展开书画卷,一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看。描绘了文人煮茶阅卷的情景。
   
  
   丁云鹏:煮茶图(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丁云鹏(1547—1628年),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
   
    图中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丁云鹏:煮茶图2(明)纸本设色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双手置膝,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画面人物生动,背景白玉兰花盛开,假山石和花草美丽雅致。
 
    豪家佚乐图(部分) 杨晋长卷绢本没色纵56.2厘米横127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画仕女幼童十多人,游乐于长廓、水榭之间,或观荷,或细语,或于玲珑湖石之下,浓荫草坪之上,品茗论画。人物神态静穆,园林环境清幽,足以驱闲消夏。笔墨工致,疏密得体,设色明丽。
   
   
    薛怀:山窗清供图(清)
     薛怀,清乾隆年间人,字竹君,号季思,江苏淮安人,擅长花鸟画。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画面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是对茶文化艺术美的又一追求。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清)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群仙集祝图汪承霈卷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35.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烹茶洗砚图钱慧安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李方膺:梅兰图轴(清)纸本水墨 纵127.2厘米,横46.7厘米 夏衍藏画
  
    在梅兰衬托下,一壶一杯。根据自题词可知,壶中泡的是峒山秋片茶,用无锡惠泉水冲泡。
 
   
    吴昌硕《品茗图》
 
    香茗一杯,由古及今,其色清,其味绵,不胜其醇,吾醉去矣,方家自赏。
 
   
    齐白石《煮茶图》
 
   
    程十发《饮茶图》
 
   
    何水法《香茗图》
 
   
    林福荣《陆子品茶图》
 
   
    简捷《栊翠庵品茶图》
 
   
    林晓丹《荷珠煮茗图》
 
   
    唐云《雅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68-247002.html

上一篇:夏日清莲
下一篇: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旅——圆梦
收藏 IP: .*| 热度|

2 王立 黄锦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