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梵語,相传是大梵天王所說,故称“梵語”,也是古印度婆罗门貴族的語言。但釋迦佛陀传法,大多使用各地方言俗語,如巴利語(南传佛教圣典《阿含經》用語),故佛教经典用的佛教梵語,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語言,稱為“悉曇”(Siddhām),意為成就、吉祥,清淨之义。
“巴利語(Pāli-Bhāsā)”本是古印度比较平民化的語言文字,也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用的语言,又称“圣典语”。其实,“Pāli”一词,原本不指「语言」,而是指南传佛教的圣典“经律论三藏”。当前在文化界,《汉译南传大藏经》的出版,使得南传佛教的圣典语“巴利语”,也逐渐受到重视。
“语言”虽然是成就闻慧、思慧的基本凭藉,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佛陀对语言的态度。
巴利语《律藏》“小品”有个故事,大意是:有兄弟二比丘,出身婆罗门,音声优美。他们向世尊说:“尊师!现在的比丘,种种名、种种姓、种种种姓、种种家族,都来出家。他们使用各自的方言俗语,污损了佛陀的教言。尊师!请让我们用雅语——梵语,来表达佛说吧!”佛却说:“无知的人啊!怎麼可以这样说呢?这样并不能引导不信佛的人信佛……”,接着又向所有比丘说:“吾佛法中不与美言(雅语)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即是说,“比丘们!不许用雅语表达佛说!违者得突吉罗(犯轻过)。比丘们!我应允你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佛所说的道理。”
后来,用自己国家的文字字母音译保存巴利圣典,就成了上座部佛教通行的不成文制度。
可见,佛陀是个讲求实际效益的平民教育家,他不认为语言有高下贵贱之别,“容易闻思教法”才是关键,因为对教法的正确理解与精勤实践,而无关乎语言音声是否尊贵优美。这便是佛陀平等、务实、开放的语言态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