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yy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e 技术 文化 哲学 社会

博文

友人佳作系列二

已有 3811 次阅读 2009-7-29 11:28 |个人分类:技术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①]

         ——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杨庆峰[]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 要]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了三个身体建立起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关键词] 伊德  物质身体  文化身体   技术身体

 

在科学哲学中,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已经为大家所知。同样在技术哲学中,一种可以称的上与波普尔相并列的理论存在着,但却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Don Ihde)所提出的“三个身体”的理论。也许这样说会存在着一定的误会,伊德并没有象波普尔那样说到有三个世界存在着,他只是在综合他的前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他看来的身体3。但是,在他的《技术中的身体》一书中却不由自主地把这三个身体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这里即将说到的“三个身体理论。”[1]其他学者,如A.芬伯格、Melissa Clarke等对其三个身体理论提出了批评意见[2],他本人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3]。但是,这一身体理论却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在此,我们将追问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伊德的身体3?它与技术工具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理解自身与身体性问题

理解自身一直哲学家赋予自身的任务。20世纪前的时代,发展速度一直以一种稳定的步伐前进着,变化并不是很明显,而且,技术也只是作为副产品为人们所把握,技术并没有把人从自身拔起。人们还会思考。进入到20世纪,人类的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对这一变化本身我们没有给予以反思。但这却不是缺少反思,而是变化的速度使得思维无法跟上。这是个奇怪的事情,思维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现在,技术的变化,甚至是时代的变化,使得思竟然被抛离了本位。但是,却依然有人在追随着这种变化,试图给予变化的东西一种准确的把握。这就是Don Ihde。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佩服他。他试图抓住的东西很多,最先的是影象技术,然后是赛博空间、录象节目、流行电影,虚拟技术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熟悉的E-mail。诚然,哲学就是如此,从熟知的东西出发通达真理。面对这些新型技术,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们在这些技术面前如何理解“自身”?在虚拟技术中,如何理解身体的地位?“去身体化的无线在场 disembodied telepresence )”等这些问题成为西方技术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4]他们的所有的吸引力都被集中到这个问题上。这让我们极易想到海德格尔,当他开始关心技术问题时,他并不很孤单。伊德也是这样。

理解“自身”的任务从苏格拉底的时期就规定了下来,到黑格尔,对自身的理解一直从“精神”的角度展开,特别是费希特的、谢林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都是为人类理解自身构筑着客观性的、绝对性的建筑,但是这一建筑越高,人们越发感觉到了他的问题所在,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大,而且一直成为整个哲学的梦魇。现象学的出现打开了一条缝,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打碎了传统的实体性思维;在这个基础上,海德格尔把自我从客观性、绝对性中解放出来,为历史性、时间性提供了在场的场所。以后的哲学家无论是反对现象学的,如福柯,还是坚持现象学的如Don Ihde,都把这一点给予极大的关注。

我们知道,伊德沿袭了现象学的传统,他一直声称自身属于现象学的传统,但是他又对之进行了改造,“后现象学”观念意味着一种实用主义传统的、重物质的现象学开始出现。[5]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一句话说能说清楚的。伊德的自身的矛盾与他的好友——拉图尔对他的误解[]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纠缠,我们只需要再次追问:伊德在什么意义上沿袭了现象学的传统?这才是真切而紧迫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回到现象学的核心所在。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回到事物本身”。而这个“回到事物本身”也意味着忠实地描述出体验,而不是构造出体验。现象学所恢复的是体验,那种存在于理论之先的体验。1919年的海德格尔通过“讲台体验”的强调向人们传达着一种观念:我们对最简单的体验的理解是非常拙劣的。当海德格尔强调“原初体验”的时候就体现出现象学的核心所在,而在胡塞尔那里,将意向性体验给予描述出来也成为现象学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伊德沿袭了这一传统的核心。他极力让“事物”、“事实本身”显现。但是,在他那里,“事实本身”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后来在他的后现象学、扩展的解释学中所理解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不论,我们只需要紧紧地抓住他能够把体验放置到他的哲学视野中,这也意味着他把现象学的核心给予了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对“体验”给予了怎样的理解呢?可以说在身体体验的问题上,他把由技术建构起来的身体之体验放置到了人们的眼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终于看到了伊德现象学之意义所在,他的身体理论也豁然开朗起来。

对伊德来说,身体性概念进入到他关注的视野中还有着个人的原因。这可以从他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关系中看到,而且这一点在他那里也得到了承认。伊德把自身的现象学看作是“后现象学”。这一立场不同于古典的由胡塞尔、海德格尔所建立的现象学,而是一种实用主义味道浓厚的现象学立场。“在这个反思中,我需要采取一种不同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个体化的,反映这我自身对于现象学的理解。我的问题是:一个人如何从事现象学,……我总是想象总是感觉到一个实用主义现象学将成为北美现象学的最好综合物。……” [6]。在他的“扩展的解释学”中,他的“物质化”概念的提出将解释学给予了一种全新的扩展。[]在这二种概念的指引下,一种关注“历史性”、“时间性”的思路被确定了下来,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开始成为伊德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情势下,作为历史性、时间性最好的表现形式的“身体”和“身体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伊德的青睐所在了。对于身体性的分析后来成为他的整个理论的一个关注点。

正是在如何描述身体,如何描述我们的身体经验上,出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借助现象学的“世界”概念给予分析。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他提出了世界意识。在技术问题上,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角度给予理解。在这个思路上,伊德无疑继承了现象学的思路,他为身体的在场确定了光亮之所,也就是“世界”。我们是身体,我们是此在在世,我们是文化的此在在世,我们更是技术性的此在在世。通过这样的路径,他为身体确定了自身得以显现自身的光亮之所,这一光亮之所以三种形式表现了出来,也就是说,世界以三种形式表现了出来。这三种形式分别是:物质、文化和技术。如此,我们必须有效地理解他三个世界形式所传达的意义。而这三个世界形式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不同的身体,它们分别是:肉身建构的身体、文化建构的身体和技术建构的身体。肉身建构的身体与文化建构的身体成为他对传统现象学(胡塞尔、梅洛-庞蒂)、反现象学(福柯)的描述,这二者成为他的技术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为了方便叙述,我们称肉身建构的身体为身体一、文化建构的身体为身体二、技术建构的身体为身体三。

三个身体: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

在《技术中的身体》可以说他系统提出了他的三个身体理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从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7]但是,在这本书中,还是有着一条明显的线索,他在追寻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赛博空间?我们可以从评论者身上看到这一点。“……Don Ihde最近的《技术中的身体》一书对赛博空间影响人类经验的方式给予原初的探索。[Don Ihde]写道,我们通过虚拟现实的传动器进入到赛博空间,《技术中的身体》说明了赛博空间身体性的分析。……”“这本书主要是研究赛博空间中的身体(embodiment),在这本书中,Don Ihde探索了技术中身体的意义,我们身体的意义与我们在世界中的方向如何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他的研究对于人文学者至关重要,因为他开启了一条研究如何在人文的角度中使用及整合计算机和技术”。[8]他对这一问题的追寻还是要面对更深一层的问题:技术如何影响着人类的经验?这个问题的提出和他的思想是相连的。他一直对现象学的创始人不甚满意。他的“后现象学”观念就是一种发泄不满的表示。在他看来,现象学的创始人只是把自身限制在个体的经验中。“在我的工具实在论的视野内,经验是通过技术而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于现象学创始人的地方,我是一个批判主体论者立场的人,在那里,自身被限制在个体经验中。”[9]可以看出,在这里,他已经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问题视角:探索技术如何建构起人类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身体上。身体概念作为上述问题回答的发源地。所以,探索身体如何被建构起来成为了他关心的问题。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他的三个身体理论的雏形。

简单说来,他所理解的三个身体可以概括如下:

身体一,肉身意义上的身体,我们把自身经历为具有运动感、知觉性、情绪性的在世存在物。

身体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身体,我们把自身经历为在社会性、文化性的内部建构起自身的。如文化、性别、政治等等身体。

身体三,技术意义上的身体,穿越身体一、身体二,在与技术的关系中通过技术或者技术化人工物为中介建立起的。

下面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三个身体分别称为: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

在身体一的问题上,伊德与其先前的关于人技术关系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只是举到其中一个例子,而伊德本人也正是从这里出发的。梅洛-庞蒂曾经举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说明他关于技术的观点-----技术是身体的延伸。如盲人的拐杖、妇女帽子上羽毛。特别是拐杖,盲人的身体通过拐杖而延伸,成为他的身体的一部分。对于盲人而言,这二者已经合为一了。如果用图表表示就是:

[盲人]---技术[拐杖]-----世界[道路]

但是,伊德本人并不满意此,在他看来,现象学的分析只是提供一种基础。所有的问题在于对于身体的理解完全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纬度——技术。如此,伊德所关心的问题就显示了出来。在他看来,胡塞尔、梅洛-庞蒂所提出的身体缺少一个基本的纬度,只是谈到了身体的延伸与扩展。但是,这却是把技术限制在一个纯粹的身体关系中,而且,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展开。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技术与身体结合在一起,技术因身体而得到理解。但是技术与身体的意义却没有得到显示,这是一个矛盾。

在身体二的问题上,他批判了福柯和女性学者。在他看来,这些人已经很好地处理了身体的社会文化性,特别是几位受过现象学训练的女性学者已经很好的处理了“性别化的身体”这一问题。“身体不但是文化性的,而且是性别化的。几位受过现象学训练的女性学者已经很好地处理了性别化身体的问题---Iris Young,Susan Bordo,Carol Bigwood.[10]我们知道,伊德与女性学者Donna Harway交往甚密。这些女性学者对于“身体性”问题的贡献成果肯定为伊德所熟悉,所以,在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测出,他的身体二理论实际上是理解了后现代话语系统下所显示出来的关于身体的理解。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身体的另一世界:文化--性别--社会。在这个世界中,身体建构起自身独特的形象来。

但是,他对身体二依然不满意,这就使得他开始扩展身体在场的光亮之所。身体三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着更深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伊德自身的理想是创建一个“后现象学”和“扩展的解释学”。而在这一理想中,技术哲学家所理解的现象学所关注的是技术,因此,“技术”终于成为身体的世界,成为身体在场的光亮之所,此即身体是处于技术之中的身体。

   在后现象学中,他对其思想做了一简单地明示:用“身体性”概念来取代“主体性”。伊德一直把试图超越现象学前辈所开辟的主体论传统。在他看来这种超越的方式就是寻求一个恰当的概念来取代主体概念。“身体性”就作为这样一个概念存在着。在现象学的传统中,主体是先验的,特别是在胡塞尔那里,先验主体性成为后期现象学的中心。“身体性”概念将身体给予了重视,身体不可能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是生存着的。换句话说,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这成为伊德思想的出发点。他对梅洛-庞蒂的观点给予了评判。在他看来,主体性的概念开始被身体概念所取代。“他的整个观点都指出了一个如何拥有他的身体来完成智能行为、说话、性行为以及任何其他的人类行为的。”但是,在他看来,梅洛-庞蒂的观点存在着问题。“但是,他走的不够远。身体,尽管不是先验的,却是充满性别的,是充满文化性的。这个洞见是现象学的,但是他只是在那些反现象学家那里被看到,福柯是主要的一个。对他来说,身体是社会的身体、政治化的身体、纪律化的身体。……他的身体概念假设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梅洛-庞蒂的前提。……”[11]

 

身体三与器官的延伸

在伊德的身体理论中,涉及到了一个为身体性理论所关注的概念---embodiment.[]这一概念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通过Internet,我们触及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通过虚拟现实的传动器,我们进入到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现象?Embodiment无意作为一个有效的概念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内。身体性,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说,一种新的身体经验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那么,由技术所建构起来的身体就是一种新的身体经验,而对这一经验的描述就构成了伊德现象学的关键所在。

伊德的身体性理论,是建立在批判现象学的纯粹肉身的身体和福柯的文化身体的基础上,而提出“技术身体”的过程。更具体地说,他的身体体验经历了同样的三个过程。此过程很容易被误解为人拥有三个不同的身体,这三个身体表现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在身体问题上,传统的表达方式是,我具有一个身体,或者是纯粹肉体的、或者是文化身体的更或者是技术身体的;但是,现象学的表达方式却是,我是身体,身体身体着。技术身体,也就是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开始建立起来。伊德的身体理论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可以具有其恰当的意义。如此,伊德的身体三就可以给予简单地概括了:身体三是由技术建构起来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体验是对于技术建构起来的身体的体验。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从此透明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伊德给予我们的是对于技术的一种理解,一种关于技术与身体的描述。但这与人类学的理解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器官的延伸”、“肉体的延伸”是技术人类学对于技术的一种理解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在伊德的身体三中,“技术建构的身体”使得我们很容易将伊德的身体理论和人类学的技术理论相混淆。的确,在伊德这里,身体体现在技术中,这如何该看待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如说,他宁愿把自己的观点和技术人类学的观点给予分开,建立起一种属于现象学而不是人类学的技术哲学。也可以说,伊德的技术哲学毕竟不是人类学的,而是现象学的。我们从他始终强调自身所属的现象学传统,自身与现象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感受到。另外也因为,在现象学上,他更贴近于海德格尔。[]我们知道,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他批判着对他的思想的人类学的理解。“……人们把《存在与时间》作为哲学人类学的著作来读,希望这个项目继续完成。在这一年里,海德格尔对此进行了公开的申辩。在1929年他的康德书中,海德格尔明确地把这种期待看作误解,加以拒绝。……”[12]在技术问题上也是如此,他的“技术的本质即座架”观点就发源于技术人类学的理解,即技术是人的工具或者人的行为。在二者的关系上,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现象学的理解开始于人类学的理解。借用其的一句话,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关系“如果哲学思考在人类中成长起来,那么它每次都从头开始,并不可能通过内部系统修饰达到它的终结。哲学思考的真实的唯一的终结是偶然的中断——通过死。哲学也在死亡。”

看来,对伊德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他超越了人类学,如果这种超越如他所说建立起了后现象学的王国。那么,这种超越应该是对人类学理解的再次超越。

 

三个身体的局限性分析

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的三个过程。从三个不同的身体界限上,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体验:这种区分是否能够有效?

物质身体和文化身体之间区分的确立,无疑是延续了西方身体性理论的结果。诚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拥有的身体单纯作为肉身存在必然表现为物质的,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如身高、重量、会受伤、会死亡、会受到重力吸引等等自然物体的特性,如同生物机体一样;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另外的世界,还有另外的原因。正如柏拉图拿着一只被拔光毛的鸡问他的对手:浑身无毛两足行走的鸡完全符合关于人的理解——无毛但两足行走的动物——但为什么却明显地不是人?这个故事显现着人有着更丰富的规定性。于是社会性、文化性世界开始出现。社会性文化性的身体形成,伦理性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我们是伦理性的存在,而不单单是纯粹肉体的存在。“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将伦理性存在昭显无疑。另外,西方伦理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也将伦理性存在给予描述,作为肉体的存在,欲望、情绪存在着,但是,伦理学就是如何用理性来控制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伦理性存在形成。在伦理这里如此,其他的领域也是如此。社会性文化性存在形成了其特有的领域。

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之间的区分的确立,是伊德自身所描述的一种结果。文化身体意味着人的社会性、文化性存在,在这个重理论的形而上学传统中,文化被局限在文本中。技术的发展为身体的形成提供了别样的世界,至少在伊德看来是这样的。赛博空间、虚拟空间等等都是如此。记得在一个影片《2046》中,男主人公爱上了酷似已逝恋人的机器人,那么他爱上了什么?非肉体的存在物,也非社会--文化的存在物,而是技术的存在物。当然,伊德更深的意义在于他想说出一种身体体验,即我们是技术存在。这一体验切合于当前的体验,我们以符号化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一切发生都在技术世界中展开。而这种体验却很少被揭示出来。

伊德的区分——物质身体与文化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更详实的分析,这里只是提出问题供进一步思考之用:存在于物质身体与文化身体之间的区分是否有效?“性别化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体?男性和女性是生物学区别的结果还是社会--文化区别的结果?伊德把“性别化的身体”放置在文化身体中,这显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却完全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性别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其次才是文化意义上的。[]由于他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女性学者所掀起的“性别文化”潮流。女性学者有效地勾勒了一副男性如何社会建构而成的图景,把这种建构过程给予揭示。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女性学者却遗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自然区分的性别却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此,伊德的区分在“性别化身体”这里遇到了一个难题:性别可以抹杀他所要求的区分。另外,在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的区分上,伊德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技术从本质上是文化性的,那么,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努力作出的区别就难以立足了。那么“文化身体”、“技术身体”之间的区别也难以确立自身。

也许,伊德的身体理论已经远离了他的出发点,他试图保持现象学的特性,但是,我们却在他的身体理论中看到了远离现象学的迹象。突破区分,特别是物质与精神、人工与自然的区分成为现象学的一个任务,但是伊德却又重新回到了为现象学所批判的地方。另外,在“体验”面前,区分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而牢靠。在习惯面前,区分会消失。在此休谟的“习惯”站立在我们面前,在他那里,人类的习惯使得自身相信了所谓的因果律的存在;在今天,也正是习惯将使得我们不同的体验变得相同。在身体上,也是如此。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身体3理论的提出是对技术工具论[11]的一种反对,在这个意义上,他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是现象学的。技术工具论并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技术的思潮,它更代表着一种观念,即技术是人的工具。但是事实是,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体现为人的世界。在技术中,经验建构起自身,身体建构为技术的身体。这就是身体3,表现出反技术工具论的理解。

 

 

 

 

 

 

 

 

 

 

Materia BodyCultural Body And Technological Body

——Analysis on Don Ihde’s Three Bodies

 

YANG Qing-feng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

 

Abstract: With rise of embodiment theory, Don Ihde, the philosopher of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ree bodies to build his theory of body. According to him, Body 1 is based on material body, which comes from phenomenology from Husserl,that is Material body; Body 2 is the cultural body, from Michel Foucault;Body 3 takes technological factors into account and build the technological body.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is sprung out. This means new progress on 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Don Ihde  the Material body   the cultural body  the technological body.

 

 




[1] 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nneapolis,MN,2002

[2] Andrew Feenberg.Active and Passive Bodies: Comments on Don Ihde’s Bodies in Technology. Techné 7:2 Winter 2003 Melissa Clarke.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ession on Bodies in Technology.Techné 7:2 Winter 2003 Don Ihde.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Techné 7:2 Winter 2003

[3] Don Ihde.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Techné 7:2 Winter 2003

[4] [8] Arun Kumar Tripathi,Department of Technical Philosophy,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resden, Germany

[5] Don Ihde.Postphenomenology-again?http://imv.au.dk/sts/arbejdspapirer/wp3.pdf

[6] Don Ihde.Postphenomenology-again?http://imv.au.dk/sts/arbejdspapirer/wp3.pdf,另外关于他的后现象学立场通过一系列的文章给予了描述,他们分别是:Non-Foundational Phenomenology(1986),Postphenomenology:Essay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1993),Chasing Technoscience-Matrix for Materiality.(2003),Postphenomenology-Again?(2003)中有所涉及。

[7] http://mitpress2.mit.edu/e-journals/Leonardo/reviews/may2003/Bodies in technology

[9] D e Landa interview,http://mail.asis.org/pipermail/sigcrit-1/2003-July/000027.html

[10] [11]Don Ihde.Postphenomenology-again?http://imv.au.dk/sts/arbejdspapirer/wp3.pdf

[12]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259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72-246249.html

上一篇:友人佳作
下一篇:桑塔亚那视野中的年轻哲学教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