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出版专著《需要、欲望和自我:唯物论和辩证观的需要理论》,逻辑和方法是黑格尔的方法,即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作为表达方法,而且作为内在逻辑。
本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卓越亚马孙、当当网等网店有销售。
主要信息如下:
出版信息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6月1日)
平装: 28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4119626
作者简介
张檀琴
男,1971年生,山西临县人。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讲师。
1993年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2000年获律师执业资格。1993年到2002年长期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企业法律顾问,1999年聘任经济师。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2006年以来在太原科技大学任教,讲授《社会福利制度》、《民法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发表论文30余篇。
李敏
女,1973年生,山西陵川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副主任。
199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以来在太原科技大学任教,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民法学》、《刑法学》等课程。2000年、2003年两次获校“十佳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山西省高校“两课”教学“精彩一课”三等奖,2007年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和谐乐章的知识女性”优秀奖。发表论文20余篇。
致谢
本书要感谢的那些人和事,他们(或它们)的名字,还有他们的心血和生命、思想和精神,都已融入字里行间。该感谢,但是还没有感谢的那些人和事,将在后续研究的字里行间慢慢流露。
最后谨以一则耗时二十余年才写完的打油小诗,表达愚者为学的年年岁岁和日日夜夜。
鸣虫处堂下,
静夜伴我思。
画月西窗上,
分明桂有枝。
《诗经 豳风 七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画月西窗上,指月亮映照在西边的窗户上。
内容简介
对需要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本质论、规律论和价值论,本书完成的是思想回顾和本质论。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一致;以唯物主义研究需要的本质,即本质论;以辩证法研究需要的规律,即规律论。
绪论介绍了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是进化论、经济学、统一价值论和环保主义的基本问题。
思想回顾介绍了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的有关思想和理论,重点是《易经》对需要的定义、黑格尔的需要体系。理欲之辩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关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则从需要的规律和分类两个角度做了梳理。
本质论讨论人和需要的逻辑关系。在叙述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基础上,区别了需要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界定了需要的概念,即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就是人的规律和人本身。鉴于需要和欲望的混淆,从发展史、价值论和物质基础三个角度做了最严格的区分,阐明了需要的客观性。欲望作为需要的心理形式,有自身的规律和意义。理性作为需要的主观形式,法作为理性对需要的规范,必然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运动。需要是主客体的统一,自由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对需要全面性的理解。
从需要的角度来阐释人,体现了当代的人文精神。对需要的概念排除了任何的心理学解释,则是科学精神的严格运用。科学精神固然不是时代精神的全部,却是时代精神的基础。
序
陈新夏
科学有科学的精神,学术有学术的精神。显然,我的学生张檀琴与我们相处的日子里,得到的不仅是学与术,而且是学术的精神。
我曾经告诫学生:“学术!学术!”意为学术的精髓是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精神。学生也经常沉吟于“学术?学术?”意为,到底什么是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精神?
我曾经对学生讲过“先理解,后批判”,多年来,我的学生能不失之,可谓可与之言也。而什么是先理解,后批判?大概就是先学习,后创新。体现在论文与专著当中,就是有一个好的理论综述。孔子虽然说“述而不作”,但是“述而”做得好,想“不作”也难。从孔子看,“述而不作”恰恰是“作”的方法。学术!学术!学术首先是学习,不学则无术!当前我们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恐怕根源还是“未闻好学者也”。
我的学生从来不拣我喜欢听的话去说,当我说“哲学就是纯概念的推演”,学生说“我不赞成‘纯概念的推演’”。或许哲学确实无须纯概念的推演,但是在反思中,哲学在外观上还是概念的推演,很高兴本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人可以不说话,要说就不要说假话。《中庸》道“不诚无物”,我的学生大概算得诚实。古人又说,“文如其人”。文者,文风与学风。人者,人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学风。嘻!中国缺的恐怕不是文章,而是人品。
我曾经做过主体尺度研究,认为主体尺度是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综合。从学生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师道尊严”。所谓师道尊严,不仅是“有酒食,先生馔”,而且是学术传承。学术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则不仅是师道尊严,而且是师道之乐。
(陈新夏,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
目 录
内容简介 1
总序 1
序 1
研究计划 1
研究概述 5
问题的来源 5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6
唯物观的需要论——论需要的本质 8
辩证观的需要论——论需要的规律 9
需要、欲望、理性和自我 11
人的解放 12
人和社会的发展 14
绪论——问题、方法和意义 16
第一节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17
一、需要是历史、未来和现实的共同主题 17
二、需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19
三、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性概念 2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7
一、哲学不是玄学 28
二、概念和谐 30
三、自定义 31
第三节 研究意义 34
一、需要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4
二、需要是统一价值论的基础 38
三、需要是经济学的主题 40
四、现代化病的医治 43
第一部分 思想回顾 44
第一章 思想史——范畴的萌芽和演变 44
第一节 古代中国关于需要的概念 44
一、《易经》:需,须也 44
二、《尚书》和先秦诸子对欲望的反思 45
三、宋明及至清代的理欲之辩及其失误 51
四、“需要”概念的复活 54
第二节 外国哲学关于需要和欲望的思想 56
一、古代宗教对欲望的反思 56
二、古希腊哲学对需要和欲望的理解 58
三、现代唯物主义对需要的理解 60
四、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62
第三节 当代对需要的研究 66
一、马斯洛等心理学家的需要理论 66
二、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的需要理论 67
三、《多少算够》对需要的最新观点 6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69
第一节 马克思对需要规律的理解 69
一、需要的发展性 69
二、需要的无限性 70
三、需要的普遍性 71
四、需要的社会性 72
五、需要的阶级性 73
第二节 马克思对需要分类的理解 74
一、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74
二、动物需要和人的需要 75
三、现实的需要和可能的需要 77
四、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78
五、劳动需要和消费性需要 79
第三节 对需要的当代研究 80
一、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梳理 80
二、对外国需要理论的介绍和批评 82
三、对问题本身的研究 83
四、存在的问题 85
第二部分 本质论——唯物主义的需要理论 89
第三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 89
第一节 需要发展的自然史 90
一、无机物的需要及其实现形式 91
二、植物的需要及其实现形式 92
三、动物的需要及其实现形式 94
第二节 需要发展的人类史 97
一、人类的需要及其实现形式 97
二、人的能力:无能与能力 98
三、理性对人的重建 99
四、欲望和习惯 101
五、伦理、宗教和法治 102
第三节 人的需要的本质 105
一、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105
二、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106
三、需要是人本身 108
四、需要内容的客观性和实现形式的主观性 110
第四章 人和动物比较 112
第一节 人高于动物 112
一、人在结构上高于动物——人为万物之灵 113
二、人的能力高于动物——人就是神 114
三、人的需要高于动物——人是目的 116
第二节 人同于动物 117
一、动物的能力——动物是神 117
二、动物的需要——上帝是公平的 119
三、人与动物的界限融合——人类的朋友 120
第三节 人低于动物 121
一、人的能力低于动物——人的退化 122
二、人的需要低于动物——人的异化 123
三、人的德性低于动物——人的堕落 126
第五章 需要和欲望的区别 130
第一节 需要和欲望的混淆 130
一、需要和欲望在经典文献中的混淆 130
二、在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的混淆 133
三、混淆的理论弊端和实践弊端 135
第二节 需要和欲望的辨析 136
一、发展史不同,需要是全部历史 136
二、物质基础和性质不同,欲望是心理现象 138
三、价值论意义不同,价值是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139
四、工业化与理欲之辩 141
第三节 欲望的背叛和异化 144
一、贪欲 145
二、禁欲 147
三、欲望残缺或情感无能 149
第六章 需要和欲望的同一 15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感觉 151
第一节 需要和欲望的同一 152
一、生理需要与物欲对应 152
二、物种延续与爱欲对应 154
三、安全需要与生欲对应 155
四、终极需要与死欲对应 159
第二节 欲望的规律 162
一、欲望的全面性 162
二、欲望的有限性 163
三、欲望的层次性 164
四、欲望的形式和功利主义 166
五、欲望的必然性: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理性和人本身 167
第三节 欲望的能动性 168
一、欲望是幸福的源泉 168
二、欲望是实践的动力 168
三、人性的完善与欲望的完善 169
四、世界观的改变与贪欲的制服 169
第七章 需要和理性的关系 171
第一节 理性的意义 171
一、理性的含义 171
二、需要的理性形式:用范畴反思需要 174
三、欲望的合理化 176
第二节 理性的局限 178
一、离天还远——实践对理性的批判 178
二、愚不可及——理性对理性的批判 179
三、科学的相对性 181
第三节 理性与法 183
一、自然法:自然为人立法 183
二、客观理性过渡到主观理性:他人为自己立法 186
三、能动理性的普遍化:自己给自己立法 189
四、科学:自然与人类共同立法 191
第八章 需要和自我 193
第一节 需要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193
一、需要是纯粹的主体 193
二、需要是纯粹的客体 195
三、主客体的关系:主体不是主观 198
第二节 欲望和理性既是目的又是中介 200
一、欲望和理性是目的 200
二、欲望和理性是中介 203
三、目的与中介的界限 206
第三节 自由的我 207
一、人没有自我 207
二、自我就是自由 209
三、自我就是总和 212
四、需要的全面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213
后记 217
案例 218
定义表 224
前期研究 227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233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片面性及其出路 233
人的需要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辨证统一 240
根据人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247
我的流浪狗传 253
父亲的两颗糖 25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74-606892.html
上一篇:
谴责国人抢夺日本驻华大使的国旗,对詹其雄不纪念的纪念下一篇:
汉字的根本缺陷和根本优点,李约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