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学生在决定是否“弃师/弃校/弃学”是按照“利益最大化”和风险规避原则,并不会考虑诚信的问题。学生考研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来能找好工作,或找不上工作不得不走上考研之路,真正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致力于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小。
考研学生在录取之后的“弃师/弃校/弃学”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科生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还有的一边准备出国留学。在没有新学年开学报道之前(甚至极个别在读研后),都有可能因为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或出国申请成功而放弃(所谓弃学)。
(2)硕士生由于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所以一般会在考试成绩公布及所报考学校录取线出来后,就开始考虑了如何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了。有时,因初试或面试成绩不理想,导致所报考学校录取的可能性较小时,学生就会走调剂之路。如果原来所报学校也被录取,调剂也成功时,就不免出现“弃校/弃师”的情况。
(3)考研学生在成功复试之后,由于选导师是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所以学生这时候仍然会采取“多点下网”的手段,同时跟多个导师联系,最后优中选优(当然主要是从导师是否有钱、是否舍得发钱、是否是领导及学术成就如何等等来考虑),由于现在学生招生名额有限,学校会限制一个导师的招生数量,所以导师不会同时答应很多学生,这时学生的“弃师”行为对导师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学生“弃师”后还不告诉被弃之师,使得被弃之师在当年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甚至是颗粒无收。这是不少导师所深恶痛绝的。
(4)博士生由于并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每个学校的入学考试时间都不相同,所以博士生大多赶马灯似的,在多地赶场考试,最后“收网数鱼”。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学校同时录取,或两个以上的导师同时想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赤裸裸的“弃师/弃校/弃学”行为。
考研学生在决定是否“弃师/弃校/弃学”遵循“利益最大化”和风险规避原则,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与“诚信”原则相冲突,跟“一稿多投”类似,这种行为需要加以规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