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碳水化合物受到了不好的评价。各种时尚的饮食和减肥计划将这种大量的营养素妖魔化了,称其为体重增加、肚子变大、疲劳等的来源。为了对抗美国不断上升的肥胖率,许多饮食计划现在严格限制你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数量。
但是碳水化合物并不都是坏的,事实上,它们提供了你身体的大部分能量。我们吃的食物被消化系统分解。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糖原,糖原是主要的燃料,用来产生能量,为我们提供动力。
那么,如何在保持理想体重的同时又不缺乏所需的能量呢?进入碳水化合物循环(carbohydrate cycling)是一种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方式,具有减肥和潜在的其他健康好处。
哥伦布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运动营养师Kacie Vavrek说:“碳水化合物循环包括有计划地增加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最佳三种成分食谱》的作者Toby Amidor说,碳水化合物循环是从竞技运动员的世界中借来,他们常常在比赛前对自己的营养进行微调。
“碳水化合物循环传统上被耐力运动员(如马拉松运动员)用来优化能量。运动员的做法是在剧烈运动的日子里多吃碳水化合物(如面食和面包),而在需要较少活动的日子里则少吃碳水化合物。”
一些运动员在训练期间也会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在主要比赛之前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这种做法被称为碳水化合物装载(carb-loading)。这就提供了过量的糖原,在你需要运动的那天,可以让那些工作的肌肉获得。
Vavrek说:“对于那些试图使用碳水化合物自行车来控制体重的非运动员来说,碳水化合物将在活动较少的日子受到限制,而在运动日增加。”碳水化合物循环的目标是“迫使身体使用脂肪作为燃料,而不是糖原形式的碳水化合物。”
但这是一种自由形式的饮食计划,Vavrek指出“没有固定的指导方针;碳水化合物循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退休护士、健身专家Lindsay Huelse提出了一个两天交替模式的碳水化合物循环方法。
她解释说:“这取决于人的特定生物特征,比如身高和体重,但通常在高碳水化合物的日子里,你会摄入130到150克的碳水化合物。在低碳水化合物的日子里,我们会把它降到40或50克左右。”
作为参考,平均每个汉堡包面包含有大约40克碳水化合物。一杯草莓含有大约12克碳水化合物,而一杯西兰花含有大约一半的碳水化合物,即6克。一杯白米饭含有大约45种碳水化合物。
典型一周将是:
--2天低碳水化合物。
--2天高碳水化合物。
--2天低碳水化合物。
--1天的高碳水化合物。
在低碳水化合物的日子里,“你将主要集中在高蛋白或高脂肪的食物上”,以弥补你去除碳水化合物后留下的热量缺口。
在那些高碳水化合物的日子里,你可以进行更密集的力量训练,这样你的身体就可以“利用这些碳水化合物来锻炼肌肉,帮助肌肉恢复,”Huelse说。
但是长期有规律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可能使营养成分不足。此外,与碳水化合物循环有关的减肥可能不是脂肪减少,这意味着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不可持续的。相反,可能是水分和瘦肉量减少,这两者都不利于维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功能和整体健康。一些研究表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导致肌肉萎缩,“即使蛋白质摄入量足够”。碳水化合物循环也会引起副作用,包括:
--头痛。
--消化不良。
--口臭。
--疲劳。
--难以集中注意力。
Amidor 还指出,经常锻炼的人应该避免碳水化合物循环。碳水化合物对身体的体液平衡很重要,吃太少碳水化合物和经常锻炼会破坏身体的体液平衡,可能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
此外,Vavrek说,对于一些经常锻炼的运动员来说,碳水化合物循环实际上会降低成绩。碳水化合物循环会对耐力、力量和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特别是高强度运动或高强度间歇运动。碳水化合物在肌肉合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运动后的修复阶段碳水化合物会使力量、耐力和肌肉大小增加。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不提倡这种减肥方式,”Vavrek说。
Vavrek说,与其遵循限制性的碳水化合物循环计划,不如考虑采取更温和的节食方法。”对于非运动员来说,一个更好的策略是遵循健康、平衡的饮食,控制淀粉的比例以控制热量,同时注重高纤维来源(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豆类、扁豆、水果和蔬菜。”
https://www.msn.com/en-us/health/weightloss/what...
-----------------------
《肥胖的危害与科学减肥法》销售网址:
天猫(https://www.tmall.com/)、京东(https://www.jd.com/)等各大网店均有销售:
天猫:
京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