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ahertz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liuguifeng29@163.com

博文

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已有 6579 次阅读 2013-4-11 21:10 |个人分类:经典收藏|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协同创新, 教育部, 江苏省, 2011计划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示了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前沿


      在公布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第一单位属于北京的有4个的,分别是1, 4, 7和9; 其次是江苏省,有3个,分别是2, 12和13;其余各1个,分别是黑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天津市、湖南省、浙江省和安徽省。

         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

         1,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牵头,在外交部、海南省、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海军指挥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成立,2012年10月正式揭牌,目标是打造综合研究南海问题的中心平台。[1]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依托南京大学地理信息、海洋海岛研究、边疆史学、国际关系、文献情报等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协同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通过创新机制的改革,带动南海问题的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基础信息与决策支持服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王颖出任中心主任。[2]

 

      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苏州大学牵头,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参与。

       旨在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共同致力于推动纳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努力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发展水平最高、国际一流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3]


       3,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是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工业大学于2012年8月达成的共建协议,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市政府牵线搭台,面向石化产业高端化承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资源,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政产学”三方协同助推南京石化产业转型发展。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南京化学工业高端化的重大需求,以政、产、学、研协同为手段、科技创新创业为路径、人才培养为根本、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依托学校现有学科基础和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有效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形成政府引导建设、大学主体运营、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创新能力,实现行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协同发展,南京工业大学要真正做到“立足南京、服务江苏、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产、学、研的联合体,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南京石化产业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将依托现有学科基础和创新要素优势,站在学术的高度,大力推动传统化学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衍生培育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4]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4548.htm

[2]http://www.ec.js.edu.cn/art/2012/10/23/art_7481_90421.html

[3]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0793.htm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0712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23-679342.html

上一篇:南京大学吴建华教授“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研究”报告
下一篇: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 (信息科学导论)
收藏 IP: 222.186.101.*| 热度|

2 郑永军 林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