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应 宽
2009-10-12
UTC-6 CST
UMN, St Paul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仓储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
王 应 宽 1) , 王 柳 1) , 彭明喜 2)
1)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学报》、《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编辑部,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 41 号
2)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 18 号楼 100125
摘 要 :开放仓储是实现开放存取最重要且相对容易的途径之一。为深入了解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仓储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了解其作为读者和作者对信息仓储和使用的态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人(83%)对开放存档还不了解,但大多数人(88%)会遵守雇主或基金会所要求的开放存档条件,对文章后印本开放存档的支持率较高(77%),而对预印本存档的支持率相对较低(43%)。分析讨论了国外开放仓储发展概况和成功经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或基金机构制定强制性存档政策,大力提倡与鼓励作者自我存档,采用强制与经济补贴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存档。建议尽快制订元数据标准、存档格式、建立期刊和出版者的开放存档政策列表,建立开放仓储资源目录列表,促进中国开放仓储的建设和使用。
关键词 :开放存取;开放仓储;自我存档;认知度;认可度;问卷调查
开放仓储是布达佩斯宣言BOAI倡导的第二种开放存取策略[1] 。电子印本文档库(E-print Archive)是开放仓储的主要形式。电子印本(E-print)又包括预印本(Preprint)和后印本(Postprint)。预印本是指同行评议和出版发表之前的任何版本,通常指提交给期刊时的版本。后印本是指经同行评议之后的任何版本。开放仓储要求作者及其代理人将论文的预印本和/或正式发表的论文后印本按照OAI的元数据标准存储在网络在线数字仓储库中,通过这种方式提供大众免费获取和使用[2] 。
近年来,自我存档型开放存取发展较快。据统计,90%以上的出版者允许作者在其版权协议条款内的自我存档。作者可以通过SHERPA RoMEO数据库查询出版者的自我存档政策和版权政策[3] 。自1991 年创建 ArXiv[4] 至今,开放仓储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的开放仓储目录表明了开放仓储的发展概况。据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OpenDOAR)统计,截至2008年10月25日已有1266个学科专业知识仓库,包括学科仓储(167)、机构仓储(1014)、综合型仓储(59)和政府数据仓储(26),涉及28个学科领域及交叉学科,采用60多种系统软件,但使用最多的两种软件系统是DSpace和EPrints[5] 。另据ROAR开放仓储目录列表项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25日,ROAR共有1167个注册文档库,这些开放存取的知识仓库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近20种系统软件,其中使用最多的软件系统为DSpace和EPrints[6] 。
不论机构仓储,还是学科仓储,开放存取仓储都具有许多共性特征:收集、检索、传播、存储数字化内容;内容涉及学术或专业领域,数字内容的存档是累积的、永久性的和安全可靠的;均遵循互操作标准,并可被Google等外部搜索引擎跨库搜索,接受各种不同文档格式的存档,文件均拥有持久稳定的标识符,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内容都是可以开放获取的[7] 。
为了增强各仓储库之间的互操作性,必须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OAI的开放存取元数据收获协议(OAI-PHM)已被修订并嵌入到新的开放资源仓储平台中,如EPrints (2000) www.eprints.org/ 和DSpace (2002) www.dspace.org/ ,这些系统被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纳,产生了许多机构仓储库[2] 。商业公司如Google, Microsoft, Yahoo, Elsevier, Thomson相继致力于将OA仓储库的网址编入索引[8] 。这种积极的行动增加了OA文献的显示度,推动了开放仓储的发展。开放仓储的文献类型也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已发表的内容( Published Material ),如期刊论文后印本,还包括灰色文献 ( Gray Literature ),如论文预印本、工作论文、专题论文与学位论文、研究与技术报告等[9] 。2007年课件与教学材料、电子论文与学位论文、学术与教育视频材料以及扫描图书上网提供开放存取的发展势头强劲[8] 。
2 调查背景与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仓储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了解他们作为读者和作者对文献存档与使用、信息需求和生产特点、对版权的考虑等,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研究文献及其利用以及文章仓储与存档,一共包括25个问题。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2月5日——3月 15日 。问卷通过email 发出,调查对象覆盖华北、华东、华中、西南、东北、西北6个地理区域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覆盖中国大陆全境。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其中主要在大学。调查问卷用电子邮件共发出1200余份,共回收电子版答卷1025份,纸张打印版答卷93份,共计1118份,回收率达93%。进入最后统计分析的有效答卷共计1024份,约占回收答卷的92%。调查背景和方法与开放存取期刊的调查相同。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科研工作者 关于文献的产出与使用情况
为了解中国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文献的获取途径与使用情况,设计了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关于如何容易地获得需要参阅的文章,调查表明:22%的答卷者“有易于获取全部必需文献的途径”,45% “有易于获取大部分必需文章的途径”,23%“有易于获取一部分必需文章的途径”,6%“有易于获取少许必需文章的途径”,近5%“缺乏途径”。可见,只有约1/5的答卷者声称有易于获取全部所需文献的途径,而大部分(约80%)或多或少存在获取所必需文献的困难。被调查者大都来自大学,有大学图书馆优越的信息获取途径,其文献获取状况尚且如此,其他没有图书馆设施的科研院所的情况就更为困难。这也反映了目前基于订阅的印刷版期刊不可同时异地供多人阅读的弊端,而OA仓储模式是基于网络在线数据库的,可供同时异地供多人阅读和使用,因此有望很好解决文献的获取和使用问题。
关于每人论文的年产出情况, 38%的答卷者每年发表论文不超过1篇,发表论文(2~4)篇者为49%,发表论文(5~7)篇者为10%,发表论文8篇以上者不足3%。调查结果反映了中国作者的论文发表情况。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发展,将加速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激励创新,论文产出数量增加,期刊发表能力增强,作者每年发表论文数肯定会增加。
关于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为多项选择),88%的人是为了与同行交流成果,77%的人是为了职业晋升,74%的人是为了获得专业领域的声望和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很少有人(18%)把发表论文的目的定位于获得直接的经济报酬,也就是说,科研工作者一般不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发表文章。笔者就此问题对主持多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十余位专家的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观点。
文章的“开放存档”(Open access archive)是除OA期刊外实现开放存取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但调查结果显示,44%的答卷者只“了解一点”,39%回答“不知道”,知道的占8%,知道并存档的占7%。对中国几个常见的开放文档库(奇迹文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文库)的了解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个全知道”的只占6%,47%只知道其中1个,9%知道其中2个,38%的答卷者全然不知。关于对美国和英国“强制性要求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文章开放存档 ”的建议知晓度调查,83%的答卷者不知道,只有17%的答卷者知道。总的来看,与开放存取概念的认知度类似,大多数人(83%)对开放存档还不了解,对中国几个影响较大的开放存档库的认知度很低,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宣传推介。
为了推进开放存取,雇主或基金会通常要求受其资助的研究成果提供开放存档,答卷者对此要求的反应是:67%表示“会自觉遵守”,21%回答“会勉强遵守”,3%明确表示“不遵守”,8%回答“不知道”。大多数人(88%)会遵守雇主或基金会要求存档的条件,支持开放存取,该调查结果对制定开放存取机构战略与政策很有指导意义。
关于是否同意并准备把自己文章的预印本开放存档的调查,结果表明,16%同意并准备存档,27%同意但不准备存档,35%不同意预印本存档,另外22%回答“不知道”。而对文章后印本的存档,调查结果大为不同,47%同意并准备存档,30%同意但暂时不准备存档,只有5%反对,17%回答“不知道”。相比较而言,对预印本存档的支持率较低(43%),而对后印本存档的支持率较高(77%),且反对者少(仅5%)。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科研人员对版权侵害的顾虑,后印本均已被期刊录用或正式发表,减少了对被剽窃的顾虑,因而支持率高,而预印本被剽窃的风险高,特别在科学道德境界不高和法制不完善的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如国际上已有通过网络识别非原创作品的软件,对侵权的惩戒更严厉,等等,将逐步消除对预印本存档的顾虑,为开放存档营造良好环境。
关于在哪种开放存档文库中存档的调查表明,22%支持在“机构仓储”存档,74%支持“学科仓储”,20%支持通过“作者个人主页”提供开放存档和访问,采用其他途径的占5%。科研工作者对“学科仓储”的支持率最高,一方面,学科仓储具有相关学科内容聚类的优势,便于读者查阅和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显示度与引用率而对作者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成功的学科仓储实践,如物理学领域的arXiv.org,为建立与维护学科仓储提供了经验。因此,在发展中国的开放仓储库时,应优先考虑学科仓储。但机构仓储也有自身的优势,便于建设和管理维护,也应该因地制宜的支持发展机构仓储。作者个人主页虽然过于分散和局限,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近年来,个人博客和个人主页发展迅猛,作用不可低估。
4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83%)对开放存档还不了解,但大多数人(88%)会遵守雇主或基金会所要求的开放存档条件,对文章后印本开放存档的支持率较高(77%),而对预印本存档的支持率相对较低(43%)。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排前三位的依次是:与同行交流成果、职业晋升、获得专业领域的声望和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基础数据基本反映了中国的实际,对发展中国的开放仓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制度或机构反对是一个文化问题。如果作者所在机构反对存档,那么,说服理由是:通过建立和维护机构仓储,增加机构作者论文的显示度,最终提升机构自身的影响与声誉。
关于开放存取对传统学术出版体系的影响,讨论与担心很多。发展的实践证明,开放存取模式并未像反对者担心的那样会毁坏业已建立的传统学术出版体系。例如,物理学领域的学科仓储arXiv.org存在了10余年,还没有一本主流的物理期刊因此而消亡。但是,另一方面,传统出版模式若不能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将面临淘汰,但这并非开放存取之过。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诞生,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是新生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可以通过发展,在发展中克服困难,修正缺点,逐步完善。而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调查表明,中国作者对开放存档的认可度和支持率虽很高,但要真正实现自我存档也并非易事。作者自我存档的主要障碍是作者的惰性。国家或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制定措施鼓励、要求和强制作者存档,采用强制与经济补贴相结合的办法来克服作者的惰性。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项目主管部门、基金机构等应制定实施强制存档政策,大力提倡、鼓励和强制性要求作者自我存档。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应尽快制订或采纳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准、存档格式,建立期刊和出版者的开放存档政策列表,建立类似于DOAR和ROAR的中国开放仓储资源目录列表,切实推动中国开放仓储的建设和使用。
注:此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第 20 卷, 2009 年第 1 期。附全文 PDF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仓储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应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3-262131.html
上一篇:
2009年明尼苏达州博览会 下一篇:
2009年UMN的第二场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