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展示科技传承与创新的史诗——介绍影视系列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已有 6407 次阅读 2010-4-23 21:3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世博会, 赵致真, 科技史

展示科技传承与创新的史诗

               ——介绍影视系列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盼望已久的上海世博会终于来临了。世博会为我们展示当今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现状。它会给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的横断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世博会展现的风格各异的建筑、日新月异的新发明、新技术和多姿多彩的表演,会吸引来熙熙攘攘数以千万计的旅游参观者的人流。

然而,对于一个科学家、科普作家或者一个科技爱好者来说,对世博会意义的领略,自然会深入到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技术怎样改造了人类社会、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遐想。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到现今,这160年中,人类经受了产业革命、科学革命。这160年也是人类社会发生最伟大变化的时代。这些飞速变化,在大致每过4年举行一届的世博会上,不能不留下足迹。因之,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透过历届世博会的展品来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就是科学家,特别是科普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著名的科普作家赵致真先生领导的“科技之光”团队又推出一个20集的系列影视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我们记得,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曾经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推出了一个系列片《科技与奥运》。那个系列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们便没有停歇地投入了《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的制作。

然而,这个《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的难度,远远超过《科技与奥运》。首先是世博会的主题要比奥运会主题更为广阔和普遍,后者只是涉及体育运动有关的行业,所牵涉到的学科主要是力学和物理,而世博会的主题牵涉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因之制作《世博会的科学传奇》会遇到选题的困难,在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众多方面,选什么题目和题材来表现世博会就要体现制片人的智慧了;其次,由于体育运动是为更广大群众所熟悉,其普及程度远远大于世博会,所以编辑和制作《科技与奥运》在收集资料上相对容易,而世博会有关的资料收集就要困难得多,在资料收集面前,要使系列片做得丰满而又翔实,就要体现制片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两方面的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都顺利克服。在选题方面,题目紧紧围绕世博会的科技这个主题,进而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是充分揭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和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二是全面阐述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资料方面,他们收集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达1000G之多,他们阅读了百本以上的原著。

正由于此,这个系列片既体现了他们的睿智又体现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所以我看到这个系列片后的感觉是:

如果说参观上海世博会能够给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在当今的一个剖面,那么这个系列片给我们一个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过程,给我们一个全景的历史画卷。系列片挑选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方面:建筑、发动机、火车、航海、发电、通讯、汽车、录音、电影、飞行、航天和环境等这些主要的领域,对其中历史变化和关键性的事件以及前因后果进行介绍和分析。使我们能够获得一个一百多年来它们发展的完整的概念。

其次,人类分工的近代发展,在人类文化中形成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搞科学技术的不大关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而搞社会科学的,大多是科学技术的门外汉;在这个系列片中,我们丝毫不会有这种分裂的感觉,我们会看到一项科学技术的成果怎样改变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又会怎样促进或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在讲到汽车时,不只是介绍汽车的技术方面,还顺带介绍福特汽车公司,为生产普及型汽车的努力和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实行的流水作业装配线的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由于赵致真先生是文科出身而对科学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追求,在他们这个团队中还集中了一批理科出身的优秀人才,所以在进行科学普及的作品中既充满了人文情怀又在科学上能准确无误,可以说这已经形成了他们这个团队多年来的一个特色。

第三,最近一些年,在一些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阐述中,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而把传承置之度外。于是学校里重科研而轻教学,研究人员重写论文而放松对已有成果的学习和吸收。这个系列片,在阐释科学精神时是全面的,并且把科学技术的传承提到应有的高度。他们在介绍以上所述的每一个领域的进步,每一样革新都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改进。飞跃是由无数的积累组成的。

最后,系列片以优美的文字、翔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深入浅出的解说和动画引人入胜,欣赏它的过程会引发你更进一步的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看到的好的科普片。

据悉,这个系列片将从20104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4套、9套和武汉电视台播出。我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有我同样的感觉。遗憾的是,据悉播出时间是安排在中午一点半,这实在是一个很坏的时间。对于这样好的一部科普片,有的人听说安排的这种时间,有点愤慨。在胡总书记天天讲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科学普及在中央台大概仍然是一点地位也没有的。赵本山比科学重要多了。

 

以下是《世博会的科学传奇》20集的内容提要:

第一集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世博会的肇始、发展和世博会理念的不断演变与重新定位;世博会对人类文明的标记和推动作用;科技发展和进步是历届世博会最核心的精华。

第二集  凝固的乐章(上)

首届伦敦世博会水晶宫、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美国纽约自由女神;钢筋水泥和“电梯”的问世;芝加哥“白城”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集  凝固的乐章(下)

历届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从“泰龙”“佩利球”到原子塔、宇宙针和太阳塔;从柯布西耶到密斯。世博会场馆留下了建筑史的奇迹。

第四集  蒸汽机凯歌

蒸汽机是早期科技力量的象征和工业革命的引擎。世博会上的瓦特蒸汽机、考利斯蒸汽机和克鲁梭汽锤。蒸汽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革。

第五集  铁轮滚滚200年(上)

从英国早期铁路到“轨距之争”;从横贯美国的大铁路到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詹尼挂钩到空气刹车,世博会上火车的发展映射了文明的进程。

第六集  铁轮滚滚200年(下)

为辛普伦隧道开通而举办的世博会;东方快车传奇;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电气化机车;动车组和磁悬浮列车原理;世博会展现了火车的光明前景。

第七集  大海航行(上)

哥伦布的航线和麦哲伦的远征;达伽马的探索和库克船长的功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及其历史启迪。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是近代文明的开端和多届世博会的主题。

第八集  大海航行(下)

苏伊士运河的兴建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螺旋桨如何取代“明轮”;大东方号的传奇;现代航运的变迁。世博会记录了近代人类航海的历程。

第九集  电改变世界

电灯的发明和爱迪生的贡献,芝加哥世博会和“直流、交流之战”;发电机、电动机、蓄电池的演进,荧光灯和碘钨灯的问世。爱迪生和特斯拉的恩怨。

第十集  百年传播(上)

伦敦世博会上惠斯通的磁针电报和莫尔斯电码;贝尔电话和“泼尼快递”的荣耀。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屡败屡战”;电话和打字机对妇女解放的特殊意义。

第十一集  百年传播(下)

跨美长途电话的架设成功;无线电和马可尼的贡献;广播、电视成为新兴媒体;半导体问世;光纤、通讯卫星和互联网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第十二集  汽车神话

早期的蒸汽机车和世博会上的本茨、戴姆勒汽车;法国领先和英国落伍的原因;福特和底特律三巨头的故事;日本汽车的崛起和汽车工业的“战国时代”。

第十三集  留住声像

爱迪生“唱筒”和柏林纳“唱片”的对决;世博会上早期的银版照相、火绵胶湿版照相、干版照相;赛璐珞的发明和柯达胶卷问世;数码技术的“席卷天下”。

第十四集  漫话电影

麦布里奇的“奔马”‘爱迪生的“西洋镜”和鲁米埃的电影院;梅里埃的“月球旅行”和好莱坞的兴起。世博会见证了电影走过的有声、彩色、宽银幕、IMAX历程。

第十五集  人类的翅膀(上)

蒙特高尔夫兄弟和查理的气球;安德鲁乘坐气球北极探险,皮卡德伉俪同温层飞行。圣路易斯世博会飞艇比赛。意大利、英国、美国飞艇竞争,齐柏林飞艇的辉煌和灾难。

第十六集  人类的翅膀(下)

凯莱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奠定理论基石。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兰利的失败和莱特兄弟蒙受不公并将飞机送往英国博物馆的奥秘;林德伯格、休斯和早期蓝天巾帼的传奇。

第十七集  太空探秘(上)

两次世博会用天文望远镜开幕。折射、反射、折反射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的更新换代;美苏太空竞争和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宇宙空间站与阿波罗登月工程;美苏空间合作。

第十八集  太空探秘(下)

宇宙空间站的发展,航天飞机和内地行星、外地行星探测器;中国航天技术在世博会上备受瞩目。先驱者号的镀金铝板和旅行者号的金唱片成为宇宙飘瓶。KEO卫星时间仓。

第十九集  过去未来共斟酌

从恐龙时代到人类登场;对昨天的回顾和对明天的遐想;三次给5000年后子孙发送时间仓的故事动人心弦,世博会是向过去和未来极目眺望的制高点。

第二十集  环境和人

人类近百年最大的发现是对环境危机的发现。早期世博会上许多造福人类的发明成了破坏地球生态的肇因。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世博会的共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315399.html

上一篇:埃菲尔和巴黎埃菲尔铁塔
下一篇:创新声中谈继承
收藏 IP: .*| 热度|

8 朱新亮 强涛 武夷山 马红孺 曹聪 杨正瓴 唐常杰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