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ong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57)

已有 3674 次阅读 2011-12-13 11:28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物理

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自然》这门课,老师总能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一连串有趣的自然现象,也常常发给我们一些实验小器材,比如磁体、塑料板等等,让我们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学时光中的很大一部分欢乐与成就感都来源于这些小装置的拼搭和制造。现在想想,这应该算是我真正的科学启蒙。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然真是很奇妙,动手实在有趣。也许是第一印象的缘故,使我一直抱有这样的信念:科学可以很精深,但本质一定是简单的。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个信念有过动摇,但依旧稳固坚定。

物理观初养成

    还记得初一那年暑假,我借了人生中第一本物理教材。预习了书上的内容后,我动手做了课本中提及的一些小实验,和伙伴们用纸杯做成听筒相互传声,找来碎玻璃片和蜡烛观察了平面镜成像。神奇的小实验让那个暑假格外充实,也让我在初二的时候能很快上手物理。在有的同学抱怨物理难懂时,我感觉物理是轻松自在的。那些丰富的声光电热磁的现象始终让我觉得物理比数学有趣得多。可是我真正的麻烦来了,刚学杠杆时,我真的觉得一头雾水,一作图我就蒙了。支点、作用点等一系列的概念全都混起来了,谈到力,我就觉得很难理解。那一段时间,看着不理想的成绩,心情真的很糟,甚至觉得物理真的很难学好。为了克服这个难关,我就开始多练习受力分析,用手边的一些小物件搭建起简单的物理模型。比如用尺子和橡皮做杠杆,用硬纸板做成斜面,光分析还不行也要动笔算,辅以适当的练习。渐渐地,就觉得似乎也不是那么困难了。经过这一“栏路虎”考验,我深觉物理模型对解题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样一把尺子,可以和橡皮一起组装成杠杆,可以按在桌子上拨动发声,可以摩擦后吸引小纸片。我想自然的复杂性也就在于无限的组合吧。

    到了高中,伽利略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给我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教育课。我常常想,如果我生活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能不能也和他一样不被自然的表象迷惑,自己思索并且动手实验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名忠实的自然规律的追寻者,批判的思维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品质。少了这些品质,离真相永远都差那么一步。高中的物理也不想初中那样零散,更追求一种统一。学习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之后,我觉得定律的内容与生活中现象确实符合得很好。可相对论的到来,让我自以为已经建立好的物理观随之更新。刚接触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理解,看着书本上慈眉善目的爱因斯坦,对他还真是又敬又烦。感叹他如何走在其他人的前面,第一个掌握了时空的奥秘——不仅是当时,现在也如是。有时又觉得他的思维真的很难理解,这些繁琐的公式真是让人莫名地烦躁。可是当我有那么一丁点的会意时,欣喜就会被放大许多倍。感觉自己离爱因斯坦的思维世界又近了一步。他是孤单的,在他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可他又不孤单,因为他的带动,更多的人都抬起了头,开始仰望着天空,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我就是被他带动的那一个。

    我们总在不停地接受新的知识,每次总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调焦的过程,就是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一旦上手了,不管是怎样复杂的问题都有径迹可寻。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让很多出色的物理学家为之纠结良久,两方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抱定了一个信念:比起改变,更愿意自圆其说。可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不变的规律是:没有人能完全确定,自己的就是对的。所谓发展,很大一部分在于融合与吸收。我也在不断地更新着我的物理观。

在南大那些事儿

    物理是一门自然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我一直这么认为。我喜欢探寻自然现象的奥秘,而这很需要物理思维的辅助。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仔细考虑后,我选择了物理,想通过四年扎实的物理积累使我将来能在物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上走得更远。开学初经过慎重考虑,我报名了“拔尖计划”,在第一轮材料关就被刷了。我哭了,真的有那么一时的迷茫。我不知道究竟是以何种考量标准拦下了我,但我知道一切都有它固有的理由。当时也确实把自己的心情固结在不被别人重视的弯路上了。现在想想,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此重新思考了一下人生究竟该怎样走,走出自己的精彩。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生命科学,更喜欢在其中加入一些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因此生物就和物理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渴盼更强烈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知道了生物物理这一学科,就感觉到我是为它而来的。生物物理学的定义是生物物理学领域几乎每一本教材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许多课本对什么是生物物理学几乎都只能含糊其辞而没有给出正面回答:生物物理学是那么一个领域——没有明确的内容范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还不定型,只是个别生物物理学家按照他们自己的设想来规定的,等等。虽然这个领域我还不是十分了解,但是每当想到自己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跃跃欲试之感,这也许就是兴趣的指引力量吧。因此大学这四年,我会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学习,向我的最终目标靠拢。

    进入南大快半学期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深觉选对了大学,选对了专业。我很欣赏南大校园敦厚淳朴的学风以及点缀其中的学友们的热情和梦想。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确实有很大区别,更侧重自学。大学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森林,培养的是能生存的猎手。我很喜欢学校的图书馆,宽敞明亮。各类的书籍都有涵盖,还有很方便的电子阅览室。喜欢在图书馆里泡上一天,做题累了,就到舒适的大沙发上坐一会儿,翻看喜欢的画册或小说。有时站在图书馆的落地窗前,等着暮色轻缓而来,想想家人,想想朋友,想想未来。

    对于我而言,大学物理和初高中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跳跃。高中没有仔细学过物理竞赛,因此力学课确实学得有些吃力。大学物理难在于统一,单看每一步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流畅的思维,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而且高中的思维模式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解决大学物理问题时,过程和思维就显得格格不入,常常出现建了坐标系却不用等前后脱节的情况。我想这也是从高中到大学衔接过程中学要克服的地方。建立统一规范的物理思维,将过去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将一些普遍共有的规律作为基础,在这些基础上根据不同模块的特性具体分析,这样脑袋中的思维分区会更清晰有序一些。

    我也参加了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比如加入了支点杂志的记者部。自己联系、采访了南大的教授和我们院系的辅导员,和他们交流了很多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认知。撰写稿件弥补了我专业课大多为理科,缺乏文字联系的空白。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和团队的合作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觉得,能和别人一起分享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南大,我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们常常一起去上自习,泡图书馆,去操场跑2400,去球场打两个小时的篮球,去大活楼顶碰运气看风景,去钢琴室摸摸钢琴,最忘不了我们在雨中撑着伞绕着校园一圈一圈地走,交谈着我们生活的点滴。不久前我们还一起去了栖霞山看枫叶,一起在寺里认认真真地许下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承诺。

     说到未来,谁都无法准确预测会发生什么。所有未来可能的拥有都是以现在每秒的努力作为基础的。清晰的定位和合理的规划更是必不可少。关于大学这四年,没进大学前憧憬良久,有过很多预想。但真的在这条时间轴上走过半年后,确实有了一番不同的体会。大学需要更多的承担。GPA是无可撼动的王道,家人、朋友、各类社团活动都需要一份正确的对待。大一大二是打好基础的两年,这两年需要我稳定自己的专业学习,同时匀出一部分时间给英语。出国读研似乎成了一种热潮,就我个人而言,这是我愿意并且想去尝试的一条新路。四年是一场长跑,我应执着于长跑的胜利,不在现今一池一地得失。

由史及今

     物理学史的课堂很像是时空穿梭机的现场模演,我们在行进在历史中。不像专业课那么繁重难懂,更注重一种观念的交流。我们在读史中,冷静观察着一切,有时又能和历史人物的展开热烈的交谈,欣赏着他们的发现历程,借鉴着他们的思维的动荡带来的经验,试着去感受他们的百味人生。

    我一直很喜欢读史,但以前从没有系统认真地看过物理学的发展史。历史由人创造,而物理学史更突出人的改变力量。当人们主动开始去思考一些东西的时候,物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看过前人奋斗的足迹后,确实对今后的路如何走下去有别样的启迪。有多少人在历史上留名?恐怕是少数;有多少人为了改变历史而努力过?那一定是绝大多数,甚至全部。

     我们都在追求真理,接近真理。真理有时很近,有时很远,不动手做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你能创造的宇宙有多宽广。可以循着前人指引的方向走,但一定要怀着一颗批判的前进着的心。感谢物理学史带给我这么多有益的启迪。
 
【2011级学生作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59-517980.html

上一篇:我的物理,我的大学(56)
下一篇:我的物理,我的大学(58)
收藏 IP: 202.119.32.*| 热度|

1 杨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