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代展老师的博文"昨夜无眠"在科学网激起了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我们系几位博导私下里也聊了聊,好像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我还遭遇到不止一次,离去的学生(也有选择去中学教书的)虽没有程老师学生那么有成就,但也很有潜力。我有一样的无奈,一样的扼腕,只是我还没有为此失眠。
我虽然在国外转了一大圈,但博士学位却是在国内拿的,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土鳖一个。不过那时的土鳖是国内最早试验品,自然金贵的很。记得那时有一位新进博士的姐姐和邻里拌嘴,吵急了骂大街:我弟弟是国家博士,吐口唾沫就能把你们全家淹死...
然而,我回国后却感到风向渐渐变了,国产博士虽然越来越多,博士论文的质量却越来越水,招生线也越来越下滑。第一个现象是推荐生成绩硕士和博士倒挂;第二个现象是显示大多数优越科研潜力的硕士生拒绝升博;第三个现象是部分已攻博或已得博的优秀生选择转身。再加上社会和高校对土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有这些现象都直指一个事实:博士危机!
我首先想说所谓的社会理想职业是因时而异的,而个人职业的选择也是不必别人干涉的事,这本无可厚非。我们一直受到的教导也是职业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尽管社会人的心里对为人民服务的种类有杆秤。我就经历过的社会最优职业 —— 小时候:工人,农民;少年:店员,军人;青年:科学家,电脑员;现在:老板,银行家;当然在任何时候官员总是要打破头抢的更好的职业。不过也说不定等我老年时,家庭护理员就是社会最优职业!所以拿博士学位搞科研不一定是最优秀学生的必选,也没有必要成为社会的宝塔尖。但获取博士这个最高学位的人应该成为国家精英。
问题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每个职业都需自己的准备,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当有科研潜质的人不再接受自己最适合的角色,当个人代价巨大的为职业准备的博士发生危机时,一定是社会某些机制出现了问题,发生了畸变。我想从学生、社会两方面分析这件事。
其一,学生向我辞行时说的最多的理由是:我在学校呆的时间太长,我想去看看社会(有点围城心态,但我想收入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这个理由我理解。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经历过很多职业,农民、工人、中学教师,公司职员等等,我最终离开金融行业选择做高校教师就是因为这个职业虽然相对清贫却给我足够的自由空间,使我有机会去做我有兴趣的事。可以自选课题的科研就是我兴趣的一部分。但我觉得我给学生说这种情况时,学生是不能体会的,他们向往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现在的学生是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他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生活光鲜的一面,而触及不到实质的艰辛。这就要检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法国,精英学生要花一学期时间去体验各种职业生活,在英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可以选择保留学籍去工作一年。而我们的学生却一直在温室里培养是他们甚至对温室的恒温恒湿都产生反感。同时,处于科研前沿的研究生们也一直困惑:我做的这些事有什么用?博士学位成了不怎么硬的敲门砖(很多博士告诉我,有了博士学位在社会上找工作有时甚至有反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崇拜的是一夜成名,大把赚钱的偶像。人人期盼按钮成功。那么艰辛漫长贫寒的科研生活很难有社会认同。试想一下,对各种职业只见表面让学生怎么选?而用宝贵的三年青春和优越同龄的品质换来的是这么个社会鸡肋,怎么奢谈兴趣、理想,能不逃吗?
其二,社会需要博士吗?需要。我说的不是博士的名头,而是博士的学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要进步必然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去研究。而科研本来是寂寞的,宽松的,自由的,却被各种莫名其妙的指标塑造成了一个怪物,而这个怪物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以至于当我们真需要先进的学识成果时不得不花高价从国外引进。现在整个社会也表现出一种短视和浮躁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长线才能看到效果的博士培养立即就成了牺牲品。原本培养高尖人才社会精英的博士培养成了名头标签,证书打印。从而其过程也被竭力弱化。博士生宿舍也成了就业避难所。这一系列作用使得博士的受尊程度、含金量大打折扣。于是博士的收入和位置都跌跌不休。这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试想一下,当科研不能扮演好自己角色时,博士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怎能指望社会的高回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