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理论研究:堡垒主义与游击主义

已有 7143 次阅读 2016-1-15 11:1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网络时代的好处是可读到的文献资料的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科学理论的全局状况成为可行。如果以百年跨度来研究在基础科学层面的发表论文及专著,可以看出有典型的两类研究。

      一类是堡垒主义的,它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系列的堡垒(多数论文的表述是:原理,里程碑,基石)由创立期延伸到近期,研究目标表现为下一个堡垒(里程碑式的原理性进展)。对这类研究,堡垒与堡类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定的。追求这类研究的研究者的成果大多表现为解读式的(新的解读),或是推演式的。如果下一个堡垒的建立碰到困难,这类研究会重新解读以前的所有堡垒,或者是重构。

      堡垒主义的研究成果具有内在的说服力,这个说服力就是源于其所依赖的在此以前的堡垒。因此,堡垒主义式的研究路线是多数大科学家所采用的。也是经典理论向现代理论延伸的基本研究路线。

      进入这类研究的难点在于:准备时间极长,需要消化的文献量巨大,从事连续不断研究的时间很长,所研究得到的结果将面对很多的质疑(或反对)。当然的,在现代发表的也不多。这也间接说明在这条研究路线上的研究者不多。

      另一类研究是游击主义的,它表现为围绕新近堡垒的全方位展开,但是展开路线是随机的,几乎没有科学目标。这类展开式研究一般是针对具体问题去的,试图证明,用这个堡垒(理论要点)可以解决其针对的具体问题。这类证明是否正确还依赖于未来的实际(实验)情况,至少在研究者做这类努力时是无法直接判定的。而更多的情况是,牵强附会式的研究,或者是绑架式的研究,力图混肴自身研究与堡垒本身的区别,多少会表现出偷梁换柱式的特征。

      对游击主义式的研究,堡类的维护者(及创立者)是极为欢迎的,这多多少少是出于某类虚荣心的因素,因此这类研究的队伍极为庞大。期刊上的论文基本是属于此类。

      对游击主义式的研究而言,所围绕的堡垒越新,研究者越多,或者说是研究热度越大。

在此类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一般的会在原堡垒周边建立新的“伪堡垒”,并试图论证这个“伪堡垒”才是科学的,而原来的真堡垒是假的(或不正确的)。以游击主义式的研究来建立科学堡垒的研究是非常普遍的,在各学科都很突出。这是有内在原因的:研究起点低,可以利用一知半解的水平进入研究,而且论文发表相对容易(尤其是在热的上升阶段)。

在某个时期,用“伪堡垒”代替真堡垒的游击主义式的研究走到了其终点,于是游击主义群体就会逐步的转移到另一个新的“伪堡垒”。这是期刊论点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

游击主义式的研究所建立的“伪堡垒”是否会对建立真堡垒有贡献呢?有,至少是反面的贡献有。但是,一般的说,不会有正面的贡献。

在科学哲学类学者的专著中,一般称此类游击主义式的研究为“试错”式研究,以免得罪读者。

就哲学上而言,游击主义式的研究是以点代面,是由局部推论到全局。而堡垒主义式的研究是由若干稳定点建立一个稳定的面,是以全局来推论到局部。

由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寻求全局的(普遍的)基本规律,与局部不矛盾的规律,从而,人们信任由科学理论推论出的局部。

与此不同的是,游击主义式的研究是把局部特征扩大化为全局的普遍规律,从而这类研究在本质上并不追求科学目标,但在形式上表现为追求科学目标。

      因此,在实际的科学进程中,游击主义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科学堡垒的全方位攻击。能顶住此类攻击的理论结点(里程碑)就是真实的科学堡垒。在哲学意义上,这两类研究是对立统一的,具有互补性。

      因此,这两类研究都是必要的。

      然而,现实是,游击主义式的研究一头独大,从而破坏了两类研究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的缓慢。

      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基于现有的真实的科学堡垒建立稳定的全局性科学理论(增大所能覆盖的堡垒数量)。这是堡垒主义式研究在努力的

      而在现实世界的科学研究中,绝大多数都加入到游击主义式的研究洪流中。因此,无论是增加科研投资,还是增大科研队伍,其论文产出必定是增加的,但是对于实质性的科学理论进展未必有多大作用。这也是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的结论。

      我国近期出台的关于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5/6的提法,以及减少行政干预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对堡垒主义式研究的宏观支持,也表明了对过度的游击主义式研究的不满。

      而欧盟关于期刊论文无条件对读者开放的提议,在某种程度上也否定了以游击主义式的研究主导的期刊论文的科学价值(不再认为订阅此类期刊是价有所值的,而把它贬为社会服务性的)。

      游击主义式的研究在整体上制造了科学泡末,从而也造成学问的贬值,间接的导致科学理论的基础地位的动摇。从而,逐步的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50547.html

上一篇:大学课程教学:两类不同的观点
下一篇:惯性空间:牛顿、马赫、爱因斯坦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 刘钢 姬扬 高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