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中文科技文献的危机 精选

已有 7540 次阅读 2016-1-6 10: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讲课中,好学的学生总会要求推荐几本书;在与学界朋友的交往中,也经常的会要求推荐相关专著。这类要求事实上隐含一个假定:被推荐的书有较大科学价值(思想性),其内容深刻(能满足阅读学科前沿论文的需求),能在本科生(研究生)已修课程基础上读下去。

      另一类推荐则是出于学科专题的,要求推荐能很快了解某个专门理论的专著或论文。其隐含的假定是:能在现有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上快速进入相关研究的核心(了解或把握)。

      说实在的,如果是英文,问题不大。但是,如果限于中文,我基本上无言以对。但是,还不能实话实说,总不能说没有中文文献吧。只能推托为自身对相关文献了解很少,无法推荐。如果问者还不满足,那就只能推荐几本汉译专著了。

      我们这一代是以中文文献完成基本学习的,而此后的进步则主要是依赖于英文文献(专著)。在很久以前我就注意到,英文文献的局限性也有,但是,只不过是在专题层次,在学科基本理论层次,局限性不象中文文献那么明显。

      我挑肥拣瘦的原则是:思想性,系统性,深刻性。就英文文献而言,能进入这个范畴的只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买来版权的英文专著。而另一类文献则是学者出于科学目的而放在arXiv上的讲稿或未出版(或已出版)专著,及长篇论文(此类文献须批判性阅读)。在网络时代(加入版权协议)以前,则主要是英文专著(主要为影印本)。

      但是,在新时代,为何无法推荐呢?其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买来版权的英文专著的起点很高,没有很好的数理基础根本读不了,我国基本上没有能作为其前期阅读基础的中文文献;其2)放在arXiv上的讲稿或未出版(或已出版)专著的读者对象是被假定为以有很好基础的读者,也基本上没有相应的能作为基础的中文文献;其3)无论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买来版权的英文专著,还是放在arXiv上的讲稿或未出版(或已出版)专著,其观点(基本理论,对常用定理的解读,对经典理论的再整理,及哲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本科教科书及我国学界的普遍性认识不同(甚至于相对立)。因此,宣传此类文献上的观点,或是使用此类文献上的观点很容易使自身成为学界的“笑料”。因此,是不能推荐的。

      但是,这个槛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在英文的专著把读者对象假定为已有良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中文文献基本上提供不了这个基础。

      就主题词而言,是没有此类中文文献吗?不完全是。以“微分几何”这一主题词为例,中文文献不少。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完全被中文文献征服(没有反驳和批判能力的全盘接受)那么你读不了很多的英文专著(除非是翻版式的)。这是中文文献的第一类问题:绝对正确化(或正统化)。也就是说,中文文献在思想上隐含了排斥异己性。

      第二个问题,之要是以“微分几何”为主题词,中文文献的读者对象基本上是针对数学专业(教科书类),缺乏与基础科学理论的联系,读不读意义不大。这是因为没有系统性(在基础科学理论层面),就象是作者成心与读者作对。这类把“微分几何”孤立于应用到微分几何的其它基础理论的写作方法就是缺乏系统性。

      第三个问题,深刻性。中文的微分几何直截了当的来几条绝对正确的引理、定理,尔后全面展开。几本上不努力的解读前期的引导读者共鸣,思考,理解的内容,更是难于给出有科学价值的引导性论述,直接表明作者自身对所著理论的理解不深刻,在思想上无法说服读者,从而沦为教条主义的说教。这类书与其说是专著,还不如说是一本详细的数学手册。

      如果是谈物理类专著,那就更是令人泄气。思想性,系统性,深刻性是谈不上的。然而,作者的个性倒是很显著。但是,个性与科学性,与学术思想性,与深刻性是不等价的。从而,此类书对读者意义不大。

      总的一句话,如果读者想以进入现代基础科学理论层次上来展开其学习,那么在他能够阅读英文版专著以前,几乎找不到合适的中文文献(中间有一个断裂环节)。而如果他用英文文献来添补这个空白带的话,那么此类专著基本上买不到(太发散了)。大多数人是以各类期刊上的零零星星的论述堆积而成,缺乏系统性把握,缺乏深刻性(但是不缺乏思想性)。

      结论就是:以思想性,系统性,深刻性来作为评价标准的话,缺乏中文的专著类文献。

      作为反例,我国批判现代科学理论者的批判对象实际上批的是我国教科书的论述,或是作者编写的不完整的理论(没有自身先消化吸收再领会思考而是照搬或是东西混淆的表述),或是我国学界的普遍性共识。而这类论述,或是普遍性共识事实上早就被改造多回了。但是,中文文献没有反映出这点,从而被此类研究者误认为是“重大科学发现”。

      面对新的世界科学进步现状,相对于出现人才辈出前景而言,中文科技文献出现了危机。当然,这个危机背后的原因是: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出版物,也缺乏对基础科学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群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48439.html

上一篇:抽象化与工程化的脱节与合并
下一篇:对2015年的网上攻击的事后看法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8 姬扬 许培扬 刘学武 麻庭光 翟远征 苏德辰 罗教明 李贵伟 王启云 黄永义 赵美娣 吴昊 李毅伟 武夷山 韦四江 朱志敏 何学锋 周健 杨冬 陈南晖 马志超 李兆良 shenlu ybybyb3929 qzw TYZ droopgo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