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学科的理论是建立在过去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对已知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是用该学科的语言来论述的一个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总的来说,是关于过去的描述。这个特征的另一个说法就是:已被实验证实的科学理论。
用这个理论的思维体系部分去解析已知的知识(表象)体系,一般的说,是教科书的主要内容。随解析难度的不同而分为初级(本科),中级(研究生),和高级(研究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弱项就在这个环节。
所谓的重知识传授指的是:把知识体系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而思维体系的解析教育则非常的弱。由于解析类能力的培养不足,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深度也就非常有限了。另一方面,考试一般是有标准答案的,它不重视对解析能力的考察,而是重死记硬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弱化了用理论解析知识的教学地位。
概而言之,我国高校的教学在科学内涵方面是:1)不重视;2)不考核;3)不提倡。
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用学科理论解析具体知识(现象)的训练,从而基本上是没有科研能力的。这是因为,所谓科研,最低程度的也是用学科理论去解析某个新的现象而形成新的认识(知识)。
但是,不用学科理论就不能研究某个新现象吗?那倒不是!撇开学科基础理论而搞由已知现象到新现象的表象级别的研究也是一种研究,一般称为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的优点是:研究速度快,能很容易的达成研究结论。但是,其致命缺陷是:没有充分利用对已知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从而其结论是不可靠的。一般称之为缺乏科学基础。
换句话说,我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能搞定性研究的科研人员,但是没能培养出大量基于学科理论进行科研的科研人才。对这类现象的一个概括性说法是:学术传承不足。
以定性研究为特征的科研的基本表现是:改头换面的抄袭,或基于狭隘理解下的大胆推论(下结论)。这两类现象的普遍性可以看作为是科学内涵教育不足的后果。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面向未来,而这种面向未来是以解析方式获得的。学科基础理论凝练了过去的经验事实(表象)间的抽象关系,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用这样的理论去解析未来的表象,或是预测未来将出现的事实,或是推论出新现象等等,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研究。从而在本质上区别于定性的科学研究。
我国传统上的“理科”原则上是重视用学科理论解析具体表象(知识)的,而工科则是“天经地义”的只重视具体知识的。所以,我国的工科教学的轻用理论的思维体系去解析已知的知识(表象)体系是长期的“工科”概念的必然产物。
由于缺乏基于学科基础理论进行解析的能力,所谓的科研也就没有能力面对未来的现象(或学科问题)本质,而是止步于在表象层次的定性研究。也就是说,从本质意义上,这类研究不是面向未来的,虽然在表象上是面向未来的。
一般的说,在进行抽象的理性解析之前,表象层次的定性研究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还不能下结论说这类定性研究不是科学研究。
以定性研究为本质的科研,从本质上抛开了对过去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抽象总结,不会取得实质性的科学成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