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物理学中的玄学成分(2)

已有 3101 次阅读 2014-4-25 10: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如果是谈方法论(methodology),那么本文为何使用metaphysics一词?其一,古时候是这样用词的。其次,就本世纪而言,methodology并不被物理学家看成是科学的组成部分。最后,methodology是与当下的物理学家的典型态度有重大区别的,这可被概括为“均匀连续的思维”和“非均匀断块式的思维”。如果我们否认玄学(metaphysics)对方法论(methodology)的贡献,我们也就无法区别开这两者,例如,我们可能被迫把因果律看成是强加在对客观规律感知上的人为操作。术语总是会惹麻烦的。

      不可消灭的玄学残余表现为:现代持正面意见的批评家强调公理是不能被证明的。而在经验主义者看来,这类公理豪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在关于科学的有关哲学理论中,区分开这两者是必要的前提。如果我们接受公理是不证自明的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就不能把“可操作性”看成是科学所必需的属性。这受因为,操作主义的最终形式是要求所有的一切证明都具有具体的操作,而这就只接否定了理论物理学家的“思想实验”(它无非是可证性的公理而已)。

      物理学的构造(structure)或符号化结构并不是感知的直接产物,而是间接的。就物理学家所用的方法而言,经验关系有可能是可证的,也有可能是不能证明的。现在的物理学就面对着不可证的局面。

      由外部客体引起的感知而导出的前提超出了主体结构的外延,从而是不可证的、无意义的。然而,性质上类似的客观化构造以某种含糊的方式超出了经验的触角。这类极端的感知有如,以太、不同络仑兹标架的同时性、电子的相位差、以及中微子。但是,通过物理学的构造,通过与其它经验感知和事实的联系,它们是可以被证明的感知。这类物理学构造被称为潜感知的。     感知、潜感知内在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玄学要研究的内容。科学家,作为整体,不能容忍新理论发现游离在现有科学理论体系之外、不可控制的漂或不定。

      这样,科学家就得有一个揭示、分析这类物理结构(因为这类结构存在着)的方法论。

      物理学方法论的一般结构是什么呢?

      物理学上的感知应区分为直接的感知和间接的感知,也可简单的不加区分的统称为感知。原子、电子、光波并不具有直接感知属性。“数据”是物理学家感知其存在的原料,为了检验理论,观测数据充当了感知的角色。然而,对完全是同一个感知集合,常常是有多个抽象程度不同的、不同的理论做出解释。

      直接的感知并不能总是能凌驾在科学臆测之上。直接的感知属于客观性范畴。也就是说,直接的感知并不是感知世界的全部,而支配这类感知背后的属性(是可被间接感知的)依然是属于感知属性的。因而,要理解现代物理学,就必须扩大感知概念的定义。但在扩大感知概念的范畴时,还得把玄学的假设类属性的概念排斥出去。物理学本身是能独立的解释自然的,而根本上就不需要借助于玄学的假设。

      直接感知只不过是物理世界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间接感知的:质量、力、能量、电荷、光波波长、场强、位、概率、幅度;电压、晶体、磁场、原子、电子、介子。它们构成了物理解释的结构要素。这类要素不是直接感知性的,而是用来解释感知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构造元素都进入物理学理论,有的被排斥、有的被采纳。那么有做出这类选择的标准吗?这问题就很核心了。远不是本文能解决的。

      一般的说,这类构造元可分类为:可感觉的、似乎可感觉的、抽象的。把可感知性强加在物理学上是错误的经验主义思想方法。

      还有一种分类是:可量化测量的(物理量)、不可量化测量的(物理操作)。

      感性世界是局限性的、不协调的、不可预测的。但是,经过映射操作,把感性元素映射到结构元素上(符号化系统),一个更加协调、更有说服力的构造性系统就建立起来了。虽然可能的组合类构造很多,但是,在对这类构造进行理性化操作后,就有了一个推理体系,把推理结果映射到感知性世界,就可以“预测某个现象”。如果该预测被证实,那么该理论体系就是成功的。

      因而,对玄学来说,研究对象就是这类抽象的结构。物理理论解释就象是连接两个不同电路元件的电路,这个电路是永远不闭合的。不同的感知元素、不同的抽象层次;在大自然的邻近,在大自然的远端;不同的选择形成部同的理论路线。这就是物理学方法论的巨大发散属性。

      纯粹的就概念而概念的在构造元层次上,用某种理论去否定另一种理论也就没有了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88438.html

上一篇:物理学中的玄学成分(1)
下一篇:物理学中的玄学成分(3)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 戴德昌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