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专业的名称:形式主义的典范 精选

已有 4380 次阅读 2014-3-27 17:3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高校现在流行的理工类专业划分:专业名称+性质(理科、工科)。在一般性理解中:理科就是学理论的,而工科就是学工程的。由此,理科专业以自然科学学科名称为参考定专业名称,而工科以具体工程名称定专业名称。

      与理科不同,工科专业把到与专业名称相应的工程公司的实习看成是一个必要的环节。而且,就业的单位名称与专业名称对应得好就被看成是专业对口,否则就被看成是改行(学非所用)。

      我国很少有那个公司是用自然科学学科名称来给公司命名的,从而,如果使用工科类的概念,理科专业基本上都是“改行”就业的。

      在工程行业有句话,“隔行如隔山”。由此可以推断: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工程类公司就业的话,基本上是属于辅助性的岗位。

      这是半个多世纪的传统。随着工程工司中专门化工程名称的增多,高校的专业名称也快速紧跟式的增多。其形式上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各式各样名称的工科专业有本质性的差别吗?如果按本质划分,也就是按其应用的专业基础性理论来划分,那么无论是那个高校,面对的现实就是:很多专业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而课程安排几乎是一样的。只有个别无关紧要的课程有所不同,还有就是:有一门以专业名称为名的课程,以此来表明这个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

      少数大的高校由于看到这点,干脆的搞大类别招生,对具体专业的处理办法就是来几门专业名称类的专业课程。

      其结果就是:学科的基础理论被肢解以适应相应的专业名称。如果肢解的不够细,那么专业性就不突出。而如果系统性的安排学科基础理论类课程就会“挤占专业类课程”,那么“专业能力”就会下降。还有专业工程工司的期待,“在专业上有工程实践经验”。把这类因素全考虑进去,为了各方的满意,工程类专业只能是以牺牲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代价。这是工科类学校的恶梦。

      一旦工程类专业专注于其细枝末节的千差万别,削减其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共性部分,也就在根本上与理科类的对应相关专业彻底的告别了。

      长期化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形成了两个多少是对立的群体:理论性的以理科为主的群体,工程性的以工科专业名称为主的各式小群体的集成群体。两者间已经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基础科学理论。

      因而,理论群体所产生的理论上的进展不会被工程性群体采用;而工程群体也没有能力把自身的问题变成为(或提炼为)实际的理论问题。这样的格局基本上是不会有创新的。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本质上被切断了。

      但是,理论性群体渴望工程应用,从而半拉子工程师成为上宾;工程群体渴望理论的指导,从而半拉子理论家成为上宾。以此格局为特征来搞创新?那就只能是目前大家了解的局面了。

      何时能够按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结构来划分工科专业呢?也就是如何把最后的面向具体工程公司的那部分细节撇出去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79702.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结果与科学研究成果是两回事
下一篇:基础科学研究的一般结构(对库恩的批判)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8 唐常杰 徐晓 严海燕 兰支利 曹聪 庄世宇 EroControl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