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专业学科的抽象归属性的漠视(学界之伤)

已有 2818 次阅读 2013-11-24 12: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们很习惯于学科的划分,也习惯于按照学科的惯例来办大学和培养研究生。但是,很少在抽象层次上谈学科的归属性。

      在抽象的归属性上,一般地说:1)所用的数学方法归属于某个具体数学学科;2)所用的基本定律归属于物理、化学、或力学的某个具体学科;3)研究对象的抽象分类也可以归属到很多的具体学科。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般培养方法是:A)先学点在抽象层次上的本学科的归属性学科,称为基础课。离学科具体内容远的叫做:公共基础课,近的叫做专业基础课。B)假定前面的学习已经完成,学习专业课。

      C)假定前面的学习已经完成,学习更深的、抽象层次上的本学科的归属性学科;D)学习和研究本专业的某个具体方向的内涵。

      这种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一)以对抽象层次上的本学科的归属性学科(多个)的学习和良好把握(适当程度)为基础性条件来学习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二)在完成上述的系统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把握建立本学科的系统性内涵。三)基于这种把握和理解研究学科内的具体问题,研究解决某些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起点性课程是否能满足专业课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满足的程度如何?以及是否能满足专业未来发展变化的内再需求?专业课程是否覆盖本学科的基本内涵?是否形成系统性的专业思想、理论把握、和广泛知识?

      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层次也就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和层次。

      要想把一个大学办成高水平层次的大学就有了前提性条件:1)专业的培养设计,具体到全部基础课。这就要求设计者是系统性把握本专业的真学者。2)有一批抽象层次上的本学科的归属性学科的学者,能够从他的学科思想上系统性的论述(讲授)有关专业的基础课。3)有一批在本学科具体分枝上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如果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除了本学科各分枝外,他们还应该能在包含专业基础课所属专业的广泛学科内有就业能力。如果说对本科生这有点勉为其难的话,则对研究生,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一个博士毕业生,更别说博士后了,没有在多个学科内就业的能力,而只不过是在本学科具体分枝上有就业能力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结论:他既没有把握本专科内的系统性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把握作为本专业相关基础课的学科内涵,从而,只能作为:在本学科非常具体的分枝上有所长的专业人才,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任何时候实质性的进步。这很残酷。

      我国高校所渴望的高层次办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A)专业的培养设计,几乎是形式主义;B)基础课师资缺乏,水平极差;C)学科是由只不过是在具体分枝上有所长的专业人才主导。

      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对基础科学的轻薄、对专业系统性理论建造的蔑视、过度的拔高只不过是在具体分枝上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这个特征全面的反映在教科书中。也全面的反映在副教授和教授作为整体的学术性不成系统上。以散兵游勇的学术队伍,使用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材料,按部就班的完成形而上的所有学习环节,其结果就只能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大学。

      与基础科学直接关联的缺乏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44270.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判据
下一篇:金相图的量化反演研究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5 武夷山 曹聪 罗教明 曹君君 钟灿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