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80S年代,定量情报学经前苏联的大量专著进入我国,出于好奇,学了点皮毛,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文献作这类分析也就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但是只限于粗算。
看某个基础科学论题(如湍流、断裂、地震)期刊的论文,如果把时间跨度定的很长,则以时间为自变量,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其拓展程度作为另一个自变量,就形成学科论题研究细节的全貌。
制定某个学术标准,作为因变量,把它看成是时间和(不同)理论的函数,统计相应得论文数量,就得到一系列曲面。
每个曲面的中心(几何中心)代表特定时期、某个理论的黄金时期。我们会看到什么特征呢?
1)论题范围越大,曲面越复杂(多峰、多谷);可以看成是一个太行山的地貌,特点是陡壁特别多。2)论题范围太窄则几乎是一条时变曲线。
先谈这条时变曲线:多数研究表现为:前期N-0=Nmax[1-exp(-at)],在某个时间T0达到最大值Nmax后,在一个短暂的近于平台的时间后,转变为后期的形式:前期N+0=Nmaxexp(-bt)。就形式上类似于电容的充放电曲线,但是,与电容的充放电曲线不同的是:“充电系数”a不等于“放电系数”b。这表明:前期的研究人员与后期的研究人员不是一个等价类群体。
随便找几个英文名刊,选一个具体化论题,则可以发现:对单峰而言,前期以科学发达国家的论文为主,后期的论文以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为主。
这是不发达国家追随性研究的特点决定的。
对一级学科,这是一个多峰、多谷的复杂曲面,有断层。则可以看到:在断层的谷底临近,几乎没有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而只是到了爬坡阶段,会出现零星的、不成系统的、片段式的、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到了高峰期,高档次期刊上还是很少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那么: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出现在那呢?出现在低档次期刊上。在高档次期刊上,断层很明显,在低档次期刊上,断层很不明显。
3)与前面的观测合并后的结论是:“充电系数”a由科学发达国家的论文决定;“放电系数”b由科学不发达国家的论文决定。
也就是说:高档次期刊上的论文很容易形成热点。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上的话语权。
那么,这种话语权是如何获得的呢?在断层的谷底临近的长篇理论性论文,或是适当篇幅的实验报道性论文。正是这类论文造就了峰的出现。
那么,对我国科学研究者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也看过很多的国内期刊论文,如果对这类论文放到曲面上去,基本上是在“放电系数”b对应的区间上。
在1980S年代,与最大值Nmax对应得时间T0被情报学家解释为科学革命的时间节点。但是,这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
在高峰期后,如果技术开发成功,相应的理论研究论文也就不见了。如果开发不成功,相应的理论研究论文也就没人写了。表象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幕后的原因则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
我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