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正言顺。
但是,我在读几十年跨度的论文时,发现一个现象:老外在搞创新性论文的发表时,常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通过给传统概念一点细小的变化来引出新概念,以回避可能的拒稿。在某些学科这会被驳回,但是,在关键问题(难于解决)所属的某些学科,这是非常受欢迎的。
这类文献的科学性极大,很多是用实验来引入或证明的,因而,在数学上多少给人以五花八门的感觉。其深浅程度非常发散。
如果用Clifford 几何代数来考察,许多的东西都是在本质上对 Clifford 几何代数的简化(理想化)应用。因此,你可以下结论说,Clifford 几何代数是基于这类研究工作的集大成。
然而,在客观上,Clifford 几何代数的核心数学理论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
事实是:无论论文作者是否学过Clifford 几何代数的原始文献或其间接性的文献,作者的工作方向上利用了(或使用了,或发现了)Clifford 几何代数的某些方面的内容、思想、或粗糙模式,这是独立性的,原创性的。
也就是说,这是这类文献的不断出现,促成了现代力学,现代物理对Clifford 几何代数的热爱。
因此,科学上的继承发扬性在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上是客观存在的。
我也看到很多这样的论文:它们简单的想把Clifford 几何代数“套入”某个学科内的某个方面(论题),把别人在别处的成功应用作为证据来得到结论--在这里也一定会成功。
综观大量的成功应用的论文,两个特点非常突出:一个是针对研究工作论题做的类似于Clifford 几何代数的简化(多少带有点歪曲),这是出于学科的本质概念上的(不是形式上的);一个是以学科本身的基本规律来改造(或制造)“伪”(类似于)Clifford 几何代数,是数学服务于学科基本点。
无论是上面的那一种,总是给人以: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这类论文,不光是数学形式推理上,就是其实验曲线也是给人以别扭的感觉。
但是,就是这类论文,我们读不烦。但是,往往是读不懂。
这类论文会有高的引用率吗?至少我看是不会的。
所谓大浪淘沙。在这类论文中淘出的、公共的、内在内涵的一般形式就是我们现在的Clifford 几何代数。
据此,也可以推测:如不借助于阅读此类论文,从中获得前人的经验总结,获得前人对学科本质概念的解析,那么:Clifford 几何代数就是 Clifford 几何代数,独立的、光彩夺目的存在着。此外,与学科的内涵几乎没关系。
如果用名正言顺作为标准,这类论文是不应该刊登的。
我们讲究名正言顺,对文字的死抠被看成是学问,大学问,所谓的“考据学”。
这是否是我国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大敌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