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从系统工程观点看理论研究工作的推动力

已有 3250 次阅读 2013-1-8 23: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工作, 系统工程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具体应用工程效果评价”构成科技系统的主信息流通道。

 

       如果“工程效果评价”为负面的,那在那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第一个接到反馈的是“具体应用”环节,如果可以确认问题出在“应用研究”环节,那直接反馈给“应用研究”环节就是了。

       如果“应用研究”环节确认问题出在“理论研究”环节,那就反馈给它就是了。

       如果“工程效果评价”为正面的,那个环节功老最大呢?这一争起来就热闹了!

       事实上,大多数研究工作者都是处在某个环节上的,也有少部分人能介入所有的环节。

 

       我们再看市场,如果某个企业在投入大笔的科研费用后,对某个项目的“工程效果评价”为负!它会如何作为呢?

       多种可能:

       1)不吭声,我花了大笔的钱,不能让对手省了这笔钱;这在商业上没有什么不道德的。

       2)为了行业的建康发展,我写相关的论文,论述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类论文显然是对相应环节的负面报导。

       3)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要发表对自身有利的论文,论述“还差那么一丁点”,以维护研究工作本身形象。等着以后的投资。

       4)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深挖有关的原因,矛头直指有关的理论研究结论或应用研究结论。

 

       如果负面的反馈多了,就最终的会把矛头聚焦在理论研究上。

       从而,理论的革新性也就成为必要的了。

       哲学家们将很是高兴的以此来证明:工程应用推动了科学理论的进步。

 

       但是,不幸的是,在市场化环境下,由于给出负面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在本环节上的无能(不合格)”,而接受负面的反馈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本环节给出的结论不正确”,因而,对负面的信息,无论是发信者还是接收者都没有主动性。

       与此相反,大家都非常热衷于发出或接收正面的信息。

       换句话说,除了搞理论环节的会去找理论的毛病外,其它环节的研究工作就是满足于使用共(常)识性理论,而且,如果出现负面的结果,往往是不反馈给上一个环节。

 

       这样的一个系统,负反馈机制极端微弱,而正反馈机制非常强大!!!

 

       因而,如果要想选择一个有真正科学价值的理论路线,我们只能在大量的正面信息中挖掘出其内在的矛盾性,从而尽可能的恢复或收集负面的信息。

       事实上,对搞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大量工作量就是消耗在这上面的。换句话说,由于没有良好的负反馈机制,共(常)识性理论是不可挑战的,即便是发起挑战,也几乎得不到支持。从而,对创新性理论,无论是那个环节,其基本方针都是排斥的。

      

       只有在大多数的正面报道都被新的正面报道推翻,出现“肯定”、“更加肯定”、“肯定到等价于全面否定”时,这种正反馈才因失稳而突发性的变成为负反馈。

       这样的例子在所有学科都比比皆是:热、热、热的发烫;突然间,烟消云散。

       不幸的是,正反馈失稳是瞬间即逝的,此后,它还是正反馈。因而,原则上,它与科学理论创新机制无关。从而,无论有多少热点,其数量与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数量无直接的关系。

       结论是:负反馈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而正反馈则不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51161.html

上一篇:断裂力学将如何走出困惑?
下一篇:三无博导:远交近攻战略的现代版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 徐晓 唐常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