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能看到的第一个思想性的形式变化是:高通滤波等同于微分运算,低通滤波等同于积分运算。希尔伯特滤波等同于因果关系。
这样,一个逻辑性的结果就是:用滤波方法求解(或代替)数理方程。从而,系统科学以一种强词夺理的方式进入与工程应用密不可分的学科。
初看之下,这是如此的荒谬,因而,在我国理所当然的被批判。但是,工程应用的迫切性支持了相关的系统科学理论体系。一系列技术性的成功令人鼓舞。
在系统科学理论体系成功的光辉之下,一批有计算技术背景的研究人员无所顾忌的进入一切学科,对任何理论都敢于挑战,并以“经数值试验验证”为由,或是以“数值试验与实测实验吻合”为由,“证明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
这种科学研究工作模式几乎成为全球性的研究习惯。
但是,这类文献有三个致命问题:1)对读者方而言的可重复性、可检验性;2)逻辑推理性链条的跃进或断裂;3)稳定性、可靠性。
这样,科技文献上海量发表的论文不仅使读者被淹没了,也使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被淹没了。文献的海洋令人恐惧。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处于扩张主义时期。我国发表的论文也处于高速扩张期。
不幸的是,这类“敢于挑战任何理论,并以“经数值试验验证”为由,或是以“数值试验与实测实验吻合”为由,“证明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科研模式。
为了克服困难,多数论文作者是寻求“名人”的只言片语作为依据的。由于轻率的挑战现有理论难于获得普遍有效的结果,通过筛选的办法选择性的发表“经数值试验验证”、“数值试验与实测实验吻合”的结果也就成为常见现象了。
上述变化快成为过去时了。
那么将来呢?
我们不可能抛弃计算技术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因而,基础科学理论界开始对在经典理论中被舍弃的微小量加以“复原”。最俗的说法就是:非线性科学理论。
但是,这个名称是有很大误导性的。事实上追求的是“内在的线性表达方式”,而容忍外在的非线性(唯象的非线性)。
尽管这个追求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启动了,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总体上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即便是我国有少量的学者有机会和能力“对在经典理论中被舍弃的微小量加以“复原””,但是,我国的科研大环境对这批人也是排斥的。
因而,如果这类原则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国的基础科学总体上将停留在经典著作时代,而不会在计算机时代的基础科学方面有多大进展。
反之,如果我国在这类原始性研究工作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则在计算机时代的基础科学方面也就必将有一定的国际地位。
事在人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