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为何没有教科书?

已有 4016 次阅读 2011-10-17 23: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教科书

 

       本月15日新闻栏有一篇文章:“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921.shtm,)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约阿希姆·利兹(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

 

       这段文字不得要领,现修订如下。

 

       事实上,一流大学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地说是如此(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教科书或不用教科书。

       目前的普遍做法是:老师每讲一个论题,都会给出数本参考书,指出看那一部分。这样老师就集中精力于论题本身的科学内涵,基本理论本身,作为学生学习该论题细节的引导。

       而学生则必须在读一定量的参考书后才能算是学会了,而完成指定作业的好坏就是评价学会没有的尺子。

       针对这种教学方式,作者写的书既可能是像传统教科书风格,也可能是专著风格。这都会被讲课老师列入参考书。

       一门课下来,列出十多本参考书很平常的。

       在课程中,如对某个论题特别关照,还会列出十多篇参考文献(期刊上的论文)。

       期刊编辑部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地说,会登出一部分综述性论文,做为“动态的”教科书。

       老师的风格不同就有不同的讲课方法(一般不用固定的某本教科书),不同的切入点。因而“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也就很正常。

 

    我国大搞“教材建设”,类同教科书多如牛毛。但是,能满足多个层次需求的、既能作为教科书又能作为专著的书不多;而综述性论文(能做为“动态的”教科书的)则更是少见。

       因而,即便是老师按这种方式讲,学生也将因文献不足(就算馆藏10套外借,架不住应对上百个学生)和没有自学时间(每天大半天的课,而且门门必“好”)而流于失败。

      

       有效文献(至少是上述功能的文献)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大问题。我大概考察过:30多年来,就中文出版业而言,能满足多个层次需求的、既能作为教科书又能作为专著的书是越来越少(只不过是在1980-1994年间有个较高峰);期刊上,能做为“动态的”教科书的综述性论文是少得几乎没有。

       大多数所谓的学术专著(列在作者论文参考文献中的)基本上见不到(可能是出版几百本,多数在作者手上)。

       而另一方面。教科书数,论文数,期刊厚度在这30多年里猛增。

       我认为:“对读者负责”这一写作信条被作者放弃了;“对推动学科进步尽责” 这一办刊信条被编辑部放弃了;“为了社会进步而传播科学”这一科技出版业信条被出版社和书店放弃了。

       既然本身就没干出多少象样的事,又如何能指望有一流的大学毕业生呢?

       我国科技界任重道远。帮手不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497948.html

上一篇:教学质量的本质问题是站讲坛的师资质量问题
下一篇:学问是在心灵深处的交流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7 马欢 王瞧 dsgwz liuzhoubin surveyor zhoutonghhu zhengs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