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高等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精选

已有 17716 次阅读 2013-5-23 08:4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等教育, 我们, 帮助

昨天所里发来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思考好一会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对你的科研的帮助。里面分成了好多个子问题,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提供了应有的学科基础知识:1,2,3,4,5

提供了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1,2,3,4,5

提供了科研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1,2,3,4,5

提供了独立开展专业科研所需的技能训练:1,2,3,4,5

培育了我的创造动机与创造力:1,2,3,4,5

总体来说我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感到满意:1,2,3,4,5

里面的很多问题实在无法回答,而这些正是我们教育的盲点所在。


1、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应有的学科基础知识。我是学数学的,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数学相对成熟,学科建设有世界上优秀的建设经验可以借鉴,我所在的大学是参考类似苏联的数学教育体系,虽然学校不怎么好,但是上的课程比较多,老师也不算什么大家,但是都还算比较敬业,因此我的大学总算是让我有了一定的数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些数学基本上都是脱离背景的数学,纯粹的数学游戏,我们仅仅是知道了一些数学结果,而这些结果是因为什么产生的,跟什么物理或者应用有关联,我都没有学过。如果说知道了一点,也是自己看了《古今数学思想》(M.克莱因著)了解了一些皮毛。老师也没有推荐我们看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去了解一些必要的来源。如果仅仅是学习这些数学教材,最多就是就数学本身的问题而研究数学是够用的,如果去做数学应用,那基本上是不充足的,很多数学知识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能够跟应用相结合。


2、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个可能指的是研究生阶段,我想研究生阶段的所谓专业知识对于很多学科来说,大多数是读了几本专著,然后就是一些论文。这个不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目的,因为读书和读论文纯粹是自然的选择。至于研究方法,我想这可能正是中国科研人员的重要缺陷之一。我们的老师很少跟我们谈什么科研方法,大多数都是谈具体的科研问题,让学生从科研的过程中自己去领会所谓的科研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科研做的很顺利,那么体会可能会多点,如果遇到科研做的很一般的老师,即便有些体会,可能也不见得正确。我读书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没有合适的题目。大多数题目都是通过读论文来的,是典型的从论文到论文的科研方式。这种方式所做的科研无非就是帮别人补充漏洞,改进别人的成果。作为科研的小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作为科研方法,这就非常低级。没有好的问题,就谈不上好的科研。我们看到很多科研人员在国外做的很好,回到国内就成果寥寥,其主要原因不是科研条件变化了,而是科研的问题没有了。我们的教育中对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够。


3、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科研需要的知识体系。这里有个问题很难回答,科研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说,科研需要什么。既然讲到体系,肯定就不是一两门课程,而是互相配套的多种课程的综合。比如,我们需要数学、计算机、英语、语言表达、物理等综合知识体系。但是光是这些就可以算是科研的基础了么?如果从大面看,似乎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如果从深度上来看,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够的。很多课程都是很浅显的,讲课的老师自己可能都没有搞得很明白,听课的自然大多数就更不明白,这样的课程其实对于科研没有任何价值。我们的学科划分太细,以至于很多系毕业的同学学习了看似非常多的课程,可是都不够深入,说被科普还差不多。导致到了科研阶段,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还需要回去补课。另外,自然科学的科研看似纯粹的自然,可是跟人文是紧密关联的,尤其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知识不能说跟科研没有关系,这都关系到科研的选题,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到后期考验的不仅仅是科研具体的知识和技巧,而是考验一个人的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当下的高等教育仅仅提供了科研需要的一部分不够深入的不完整的知识体系。


4、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独立开展专业科研所需的技能训练。这点我不能说是高等教育完全提供了所需要的技能训练。我们得到的训练包括:读论文,逻辑推导,计算实验,论文撰写,学术报告等训练。但是这些不是科研的全部,因为科研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等方方面面。上述的训练对于发现问题是严重不足的,对于分析问题也可能不是很完整。我们的教育中对于分析问题大多数是模仿式分析,主要是通过论文看别人是怎么阐述问题,看别人是走什么路线,由此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这从众多的基金本子就可以看出,所提的路线都要通过其他人的论文和工作来给出证据。这些恰恰是创造性研究的敌人,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大多数是死路。这也能够解释我们大多数科研成果都是别人成果的组合或者微调。而对于实验,最多就是按照已有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不能说是真正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对于很多课题来说,提出一个巧妙的实验本身就是重大的突破,我们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都是不足的。这都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相应的训练造成的。看看我们的大学物理实验,都是按照规定动作去实现,没有挑战,没有启发,仅仅像个小孩子按照图形搭积木的游戏。这些对于科研来说,帮助是不够的。


5、高等教育是否培育了我的创造动机与创造力。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我们的创造动机是什么?在研究生阶段,大多数研究生得到的体会就是发文章毕业。这就是动机,可是这样的动机对于科研来说正好是错误的,为了发表论文去做科研显得很可笑。至于创造力,我们就更加清楚,中国的学生的创造力至今还隐藏在自己的身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对于很多老师来说,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为了拿项目,所以我们要做某个题目,为了评奖,所以我们要发某个文章,这些都跟科研的需要背道而驰。我们的学生对于真正的科研问题是缺少热情的,大多数都急于发论文毕业,而不是思考一个真正的科研问题。在这样的心态和氛围下,谈不上什么创造动机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学数学的我对于基础知识还算是比较满意,对于其他学科来的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是不满意的,尤其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更是非常痛心。对于研究方法,我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很多年我都是自己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读书,慢慢走到今天。对于所谓的知识体系,那就只能说是一般,我们的高等教育给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是功利的。在科研的技能训练上,太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也不愿意真正去通过一些有挑战的科研去训练自己的缺少的能力。而对于创造动机和创造力,只能说靠每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与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正相关,可能有时候,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结果,扼杀了潜在的创造力。上述问题是好问题,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可能不能让他们的学生给出满意的答案。


silong.peng@ia.ac.cn

2013.05.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92627.html

上一篇:科研生活:学会弯道技术
下一篇:科研:走出迷城
收藏 IP: 159.226.20.*| 热度|

85 刘洋 肖建华 魏武 孙平 徐大彬 徐满才 王志平 尹元 张忆文 喻海良 曹聪 朱晓刚 刘学彦 张俊鹏 董焱章 林中祥 陈士国 魏国 王涛 郑小康 肖纲领 胡瑞祥 武夷山 李宇斌 李斐 高文元 杨艳明 中国科大出版社 王旭阳 郭峰 刘世凡 李汝资 徐耀 曹周阳 柳东阳 张骥 韦玉程 刘广明 强涛 邹谋炎 曹裕波 宁利中 陆雅莉 田云川 赫荣乔 夏伟梁 叶春浓 黄传科 邬鸿 刘波 熊锡成 张文增 韩庆峰 陈学雷 张玉秀 文俊俊 鲍海飞 曹建军 陈楷翰 王邦进 杨月琴 葛肖虹 刘振华 裴书锋 惠小强 罗春元 毛宁波 段庆伟 许方杰 wgq3867 Linjd zdzszl anran123 clp286 ncepuztf mssy shawnic fighting110 fsdw zhangling zxzhjxz hejiye qinzhaosu lbjman pengchaochin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