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多年来,带了40多个学生,见了更多的学生,对于很多要报考的同学,我都要唠叨一些读研的观点,其中就希望学生首先要想清楚,你来我这里是想要什么,尤其是你想学点什么。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都认为可以从这里的课题得到很好地科研能力,最起码可以得到一门技能,并借助于这些技能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职位,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实际上,从过去已经毕业的30多个同学身上,我觉得他们尽管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很多技能,但是让我感觉到真正从我这里学到东西的同学少之又少。大部分同学只是借助了我这个平台,并没有真正从我这里学到与其他老师不同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想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似乎值得思考。
原因一、重技能,轻‘形而上学’。学生们习惯于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不管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还是由于本能的驱动。比如,编程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等。这些东西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科研来说,这些仅仅是基本东西的一部分,光有这些技能,还远远不能保证一个人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形而上学的东西正是让这些技能发挥到最大化的催化剂。没有形而上学的指导,这些技能只能培养出忠实的工程师,而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研究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在形而上学方面几乎是空白,尽管上了很多年的政治课和语文课,但是死板的内容让学生对形而上学的东西一知半解,甚而厌烦。
原因二、学习比较被动。大多数同学读研时间内比较被动,喜欢被老师指导,巴不得当个实现机器,老师把一切都安排好,并且要监督好过程。我相信也有部分老师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不认可这样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连科研的门都没有真正进入,他们只是老师科研过程的延伸,而非真正在从事科研锻炼。有很多想法和做法,实现过程往往是不够的,即便发表了论文也不能说明学生就已经会科研了。实际上,想法的来源,想法的深层原因才是更重要的。好比一个比喻,最好的教学是教会学生钓鱼,而不是给学生鱼吃。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只想吃鱼,不想钓鱼。
原因三、缺少观察能力。做科研的方法尽管可以说很多,但是绝大多数原理和真理都不是死板的,往往是需要灵活的运用。同样的办法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差别很大。老师也可能只是无意识中做到了符合某种规律,但是老师并不能将这些微妙的原理明白的讲出来,并让学生实施。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不断地从不同的学术活动中获得理解,悟道各种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化进自己的行为。大多数同学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到形式,看不到形式背后的奥妙。这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联,学生们缺少一种细致敏感的观察力,导致他们糊里糊涂的进行几年辛苦的科研训练,之后依然不知所以。
原因四、对老师缺少信心。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的不是大牛的导师,学生往往内心不够信任,不相信老师的判断。实际上,我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正确的。学生总希望老师说出的话都是正确的,做出的判断都是准确无误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即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错误的判断依然很多,更何况我辈。事实上,学生最好既不要没有信心,也不要完全相信,老师好坏要靠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寄希望于依赖一个大牛。我是个快手,在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想法多而快,自然错误的想法也就很多,但是确实有一部分想法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但是学生们就不大相信我的判断,尤其是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学生一开始根本就否定。有时候我先做个示意性的结果之后,他们才相信这个想法是有意义的。尽管他们最终接受了我的一些想法,但是这样的接受过程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我的一个朋友读博士跟著名的法国科学家Mallat,那时候Mallat还没有名气,学生比老师还大,一开始学生还不大相信老师,自然也走了一些弯路。现在看来,这个朋友觉得他导师还是很牛的,自己永远都赶不上。
原因还可以说出不少,包括作为老师的我不能善于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等原因,就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无论如何,读研的过程是需要学习并认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那么学生从老师身上到底能学到什么呢?
一、学习一些思考技巧。思考能力显然是科研甚至工作非常关键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依赖很好的思考能力。作为学生要学会从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学习到完整的思考过程。比如,问题是如何发现的,问题是怎么进行形式化或者转化的,问题是怎么开始解决的并如何最终解决的。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有不同的能力,都需要不同的思考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能非常明白的讲清楚,只能靠学生去悟,去体会。
二、学习一些风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也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可以肯定的说,老师的风格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甚至不适合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生,但是培养自己的风格无疑是很重要的事情。学生不必照搬老师的风格,但是不妨参考老师建立自己的风格。一个杰出的人一定是特别的人,没有自己风格的学生注定就是个没有出路的人。学习老师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简单的照搬。只能是化具体为不可言传的感觉,让自己得到不断地提高。当然如果老师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可以学习的风格自然就更多,但是这依然需要学生是个有心人,去挖掘,去思考。
三、学习一些原则。每个人都有指导自己的原则,老师自然也有,首先要看清楚老师的一些科研原则,然后批判的吸收这些原则,好的原则自然要揣摩并试图掌握之,坏的原则则可以按照反方向的反命题进行揣摩并实行之。一个人在年轻时期最缺少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的原则方法,尽早找到自己急需的原则方法,是当学生阶段至关重要的任务。有了这些原则和方法,学生自然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四、学习一些教训。老师之所以不是一流的老师,除了先天不足之外,可以肯定的说,老师有自身严重的不足。看到老师的不足,并不需要灰心丧气,而是要积极主动的从自身避免老师走过的弯路,根除自身犯类似错误的内部因素,从而未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大牛,而一个大牛也不一定就是个好老师。当然,好老师也有赖于学生善于学习。真正地好老师是宽广的,好比广阔的天空和大地,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找到各自的需求。
总之,不管跟一个大牛学习,还是跟一个无名之辈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挖掘,不管是好的原则方法技巧经验教训,还是坏的,都需要学生认真细致的思考,不断地揣摩。无论老师做的好不好,都不要盲目的模仿,也不要盲目的反对。慎思独辨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善于学习的人总能够从身边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不善于学习的人即便跟着牛顿这样的大牛,也可能什么学不到。
2012.12.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