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501423
2019-09-23 1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注
计划正式启动
9月的挪威特罗姆瑟港,寒意渐浓,作为计划第一航段的科考队员、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雷瑞波研究员和蓝木胜工程师,在德国“极星”号和俄罗斯“费德诺夫院士”号破冰船前面合了一张影,既踌躇满志又略显疲惫。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来自中国的队员将与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执行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MOSAiC计划,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中央区国际合作计划,将有超过500人参与现场考察,其中科学工作者超过200人。我国共有16人参与6个航段中其中5个航段的考察工作。
极地中心参与人员雷瑞波、蓝木盛在出发码头
我国参与第一航段人员在出发码头
MOSAiC计划
MOSAiC计划作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的大型旗舰计划,是以德国“极星”号破冰船为主要平台,于2019年秋季将其冻结在东西伯利亚/拉普捷夫海北部,随穿极流漂移直至2020年10月,完成为期一整年的有人值守冰站观测,以加深理解北极中央海域大气-海冰-海洋-生态系统间的耦合过程,提高北极天气预报、海冰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能力。
当前冬季寒潮等极端天气过程频发,而预测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北极、特别是认知空白区的北冰洋中央区,因而,计划从一提出就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切。
该计划是国际上迄今学科和支撑能力最为齐全的一个漂流冰站计划,学科涵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海冰、物理海洋、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支撑平台包括“极星”号破冰船、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以及“雪龙2”号等其他参与项目合作的破冰船。
德国“极星”号破冰船在北极
中国MOSAiC计划
MOSAiC计划庞大的后勤支撑需求要求有实力的北极考察国际积极参与,承担具体筹划任务的德国海洋与极地研究所(AWI)在筹划之初就想到中国“雪龙”号。自然资源部极为重视该项计划,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与AWI项目负责人在北极高峰周会、MOSAiC科学研讨会等多个场合进行双边研讨,落实合作的相关细节,并组织制定了与之配套的中国MOSAiC计划,共涉及国内11家科研院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担任中方科学组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雷瑞波研究员担任现场观测协调人。“雪龙2”号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于2020年8月承担为德国“极星”号补给燃油和食品、运送科考物资和人员任务,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
“雪龙2”号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极地中心的科技贡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深度参与MOSAiC计划,多次与该计划的发起单位AWI以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研讨,三方共同合作布放海冰漂移浮标约40个,同时将首次布放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极海-冰-气无人观测系统。
该系统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地观测/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支持下,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无人观测系统,能够获得完整的海冰生长、消融过程中气-冰-海相互作用的观测数据,2018年8月在中国第9次北极科考期间布放,到目前已实现了超过1年的有效观测。
为了更好地执行MOSAiC计划,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发团队已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了优化,新研发的装备已运送上船,等待择机布放。
布放在北极运行超过1年的无人冰站系统
探索和认知北极是我国北极活动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深度参与MOSAiC等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将为我国培养大型国际科学计划的管理、科研和支撑队伍,为在“十四五”以及今后牵头发起国际极地大科学计划提供实践经验,为认知和治理极地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