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深入到电子惯性区的卫星探测

已有 4961 次阅读 2011-3-26 15:16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luster, 卫星探测, 三维磁重联, 电子惯性区

 

Cluster要再延寿。当初设计只有几年,现在10年了,还可以再改变轨道。欧洲人做事,还是很精益求精的。相比起来,美国都显得浮躁,更不要说我们了。

 

当初Cluster发射,曾想省钱,搭了法国阿里安火箭试验发射的便车。结果失败。箭毁星“灭 ”。所以现在天上的叫Cluster II。但是这些年下来,这个II也没人叫了。

 

Cluster是专为空间三维探测设计的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要知道三维空间的性质,至少需要四个点。所以Cluster就是四颗相同的卫星(SalsasambaRumbaTango),装载相同的仪器,同时探测空间四点的数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层空间三维性质的探测。

 

十年下来,硕果累累。但是四颗卫星数据都需要的真正三维探测并不多。我们2006, 2007年发表的零点三维磁重联拓扑位形的探测工作,可以算是三维探测成功之作。所以这次欧空局(ESA)讨论要调整卫星轨道,也希望听听中国科学家们的意见。

 

我们觉得,如果Cluster的卫星间距可以调小到60-100公里,就能够探测磁层里电子惯性区尺度和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中离子回旋半径尺度的物理问题。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磁重联电子惯性区尺度就是电子“趋肤”深度(光速除以等离子体频率)。可是PrincetonMRX上的实验看到这个尺度比电子“趋肤”深度大一个数量级。我们做的另一个实验室模拟日耀斑磁重联过程的工作,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这告诉我们:

 

1)         过去关于磁重联电子惯性区有问题,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模型;

2)         卫星观测不必精确到电子“趋肤”深度(在地磁尾区大约为10-20公里),只要卫星间隔小到100公里左右,就有可能观测电子惯性区的性质。

 

如果Cluster目前的燃料还足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卫星计划的最后几年一定会有更令人鼓舞的发现!

 

P.S.: 关于电流片

 

经常有人把宏观的电流分布也叫做电流片(Harris电流片,磁尾电流片等)。但是这些严格上来说是“电流层”,就是电流分布有一定的几何厚度。而几何上应该是厚度为零才能称为片。所以真正的电流片应该是电流的singularity。当然,这个singularity是针对MHD理论来说的——也就是说,在磁流体近似下,电流是奇异的,电流分布的厚度趋于零。

 

这种奇异性在磁重联、Alfven共振,或者边缘输运垒(Edge Transport Barrier (ETB):MHD尺度下压强分布有一个跳变)的情况下都可以看到。可以参看笔者的:

 

【开卷有益】:物理学中的奇点

 

为了resolve这个电流奇异性,我们引入电阻或者回旋半径(比如边缘输运垒的宽度就是离子回旋半径的数量级)。

但是电流的奇异性一般不是离子回旋半径的尺度,而是更小。在离子回旋尺度上我们只看到电场的“奇异性”(比如磁重联或者Alfven共振的平行磁场方向的电场,或者ETB情况下的静电扰动场)。过去普遍认为到了电子回旋半径(或者电子趋肤深度)才看到电流的奇异性(因为电流、特别是有奇异性的电流主要是电子携带的)。但是实验表明,这些理论上的“想当然”看起来是错误的(至少是有问题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426544.html

上一篇:只把春来报
下一篇: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1 刘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