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r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iro

博文

研究建议:大气边界层与陆面蒸散

已有 5508 次阅读 2016-5-22 06:31 |个人分类:创新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蒸散, 陆气相互作用

【这是根据刘昌明院士的建议,给博士生写的提纲。不感兴趣。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做。】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你不管做什么研究,都要考虑你需要什么数据,我们能掌握什么数据。凡是研究都不可以离开检验,纯理论的研究是有的,如理论物理,它就不需要实验,但是即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需要实际观测的检验。

       分析问题要从机理过程上去认识,不能完全相信模型,模型是一种工具,是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工具,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没有模型我们就无法了解我们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我们讨论了三个方向,陆气相互作用、模型优化、数据同化。后面两个是偏计算的,前面的一个是偏理论的。我先谈谈陆气相互作用的问题。

       传统的气候模式,是从时间上计算大气系统的动态变化,就是从今天计算明天的情况。但是陆气相互作用不同,它是在同样的时间,看大气和陆面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个相互影响是有意思的,就是因果关系不清楚。有些情况是因、有些情况是果。我们就说说蒸发吧。有一个概念叫做蒸发互补理论,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非常干旱的地区,如新疆,实际蒸发很小,空气干燥,蒸发皿的蒸发(潜在蒸发、大气蒸发力)很大;南方地区如广东,降水高,实际蒸发很大,这样导致空气湿度大,大气的蒸发力就比较小。

       过去一般认为,气候变暖、温度的升高会是的蒸发上升,因为水面的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指数增加。但是实际的观测却是相反的情况,就是过去几十年蒸发皿测定的自由水面的蒸发是下降的。

       我想,一种情况可能是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气候变暖是的海水的蒸发加快、大气湿度增加、蒸发力下降。但是在不同地区这个变化可能差异很大。

       刘先生的意思是从大气边界层去认识蒸发的这种变化。就是说大气的状态不是作为一维的、只考虑地面的气候条件,还要考虑气候要素随高度的廓线。这样可以从更细的过程上,湍流交换对蒸发过程的影响或者反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259-978927.html

上一篇:关于耕作系统设计和干旱指数的研究
下一篇:我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理念
收藏 IP: 106.69.220.*| 热度|

2 魏焱明 孔冬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