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化论-刘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eng

博文

中国脑计划颠覆性创新之路,互联网大脑计划向30位院士进行报告

已有 5467 次阅读 2016-8-1 10:42 |个人分类:互联网神经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6年7月29日著名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专家,前科学院系统科学所副所长顾基发教授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第三期钱学森论坛-引发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进行了“钱学森大成智慧与互联网大脑计划”的演讲和报告。向30多位院士 和100多位专家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大脑计划的相关情况,以及钱学森大成智慧与互联网大脑计划的关系。



顾基发教授是著名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专家,前科学院系统科学所副所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退休)。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近年来研究钱学森综合集成和大成智慧的理论与应用,通过互联网信息研究社会问题和群体行为。他的演讲PPT如下面的图示:
























互联网大脑计划简介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多年来,人类对脑奥秘的探究从未停止。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脑科学的百年”或“脑研究世纪”。本世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新的脑计划, 2005年,瑞士科学家启动蓝脑计划,2013年4月,美国宣布启动“脑计划”路线图,201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人脑工程”列入“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先后推出本国的脑科学研究计划。

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上海市政府已将脑科学列为市重大科技项目,2015年3月上海成立“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2015年9月1日,北京市科委召开的“脑科学研究”专项工作启动会,宣布北京市重点开展脑科学的研究工作。

虽然当前各国脑计划如火如荼开展,但质疑的声音也日益强烈。2014年,200多名神经学领域科学家宣称将要抵制欧盟的人脑计划,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脑科学研究两个方向中,还原论方向发达,整体论方向欠缺,导致脑科学研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困境一直无法得到突破。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尤斯特所说:“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

上世纪诞生的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与脑科学具有紧密的关系。从2005年开始,相关研究提出“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互联网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

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脑科学某些领域已经走在前面,但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的结合,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不但在脑科学领域,在互联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哲学领域,进化论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科技接合,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关成果。

钱学森在大成智慧中也提出:利用思维科学、脑科学将个人的智慧挖掘出来利用人机结合把人和机器(计算机,网络)的优点互补但还是以人为主利用专家群体把大家的智慧汇集起来应该说互联网,脑科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也与此一脉相承。

我们建议在中国启动互联网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三个支点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两个目标

1)利用脑科学已有的研究成果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是以形成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大脑计划的理论基础目标。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我们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社群讨论,智力众包,网络新媒体科技论文传播等科研创新模式,以青年科学家为主要攻坚力量,面向世界科研人员建立”互联网大脑计划云研究平台,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得中国科学在互联网,脑科学,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占领科学制高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993777.html

上一篇:中国脑计划走创新之路,互联网、脑科学、人工智能需三位一体
下一篇:中国脑计划颠覆性创新之路一,中国不应在新科学革命前夜错失机会
收藏 IP: 61.50.105.*| 热度|

5 徐令予 王从彦 马志超 wangbin6087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