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明庆的博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45379.html)记述了如下内容:
【宾组甲骨有记事刻辞八条,记录了殷王武丁时期的五次月食:壬申(9)夕、癸末(20)夕、乙酉(22)夕、甲午(31)夕、己未(56)夕皿庚申(57)月有食。这是历经数十年、在数以万计的碎骨之中寻找同版卜辞以缀合的成果。“癸亥贞:旬亡祸?旬壬申夕月有食”之外,其余卜辞都经历长期讨论。“己未夕皿庚申月有食”中“皿”也算常用字,骨版正面尚有“三日乙酉夕皿丙戌允有来入齿”,但释读至今仍未完全确定。】
对以上文字做语法分析,我认为皿就是表示“加上、和、以及、接、续、包括”的意思,也就是“壬申(9)夕、癸末(20)夕、乙酉(22)夕、甲午(31)夕、己未(56)夕皿庚申(57)月有食”应翻译为:“壬申(9)夕、癸末(20)夕、乙酉(22)夕、甲午(31)夕、己未(56)夕和庚申(57)月有食”。而“三日乙酉夕皿丙戌允有来入齿”可以翻译为“三日乙酉夕和丙戌允有来入齿”。此外,皿字的本意是“盘、蝶”,它可以引申为“接”、“承接”、“续”、“和”、“包括”、“加上”的意思,因此,在上述文字中,将其理解为“和”是合理的。
此外,商朝时期,人们对月食的记载应基本上是对月全食的记载,那么前述记载应是记录了6次月全食的时间,分别出现在第9、20、22、31、56、57月。对于这些月全食出现的周期可以做如下分析:(22+20)/2-9=12, [31-(22+20)/2]=11, 56-31=25=12.5*2, 56-(22+20)/2=35=11.67*3,可见其周期介于11~13之间,其中应该缺失了一次月全食记录,即在第43月前后应有一次月全食记录缺失。11~13的时间周期与现代所观察到的约13.5个月出现一次月全食的周期基本相符合。由于月球越来越远离地球,说明月球的轨道半径越来越大,月球环绕地球的周期越来越长,这就会导致月全食周期不断变长,也就是说古时候月全食周期要比现在的月全食周期要短。
至于第22和22月、第56和57月只差1~2个月就出现月全食的现象,是由于地月轨道的特点所决定的,是很正常的。例如,以下的1901-1903年月食时间表也可以观察到只相差几个月就出现月全食的情况(数据来源:https://m.so.llhlf.com/baike-20%E4%B8%96%E7%B4%80%E6%9C%88%E9%A3%9F%E5%88%97%E8%A1%A8):
日期 | 时间 UT (时:分) | 类型 | 交点 | 沙罗 | 伽马 | 食分 | 持续时间 (分钟) | 月球 位置 | 接触UT (时:分) | Chart | ||||||
---|---|---|---|---|---|---|---|---|---|---|---|---|---|---|---|---|
食甚 | 半影 | 本影 | 偏食 | 全食 | 赤经 | 赤纬 | U1 | U2 | U3 | U4 | ||||||
1901年5月3日 | 18:31 | 半影月食 | A | 110 | -1.01 | 1.069 | -0.029 | 14.66 | -16.5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01年10月27日 | 15:15 | 月偏食 | D | 115 | 0.902 | 1.209 | 0.226 | 100 | 2.07 | 13.6 | 14:25 | 16:05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02年4月22日 | 18:53 | 月全食 | A | 120 | -0.268 | 2.426 | 1.337 | 226 | 86 | 13.96 | -12.3 | 17:00 | 18:10 | 19:36 | 20:46 |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02年10月17日 | 6:03 | 月全食 | D | 125 | 0.22 | 2.477 | 1.462 | 212 | 90 | 1.41 | 9.1 | 4:17 | 5:18 | 6:48 | 7:49 |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