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的高原期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研究生期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研究工作进入了高原期而无法推进。在此期间,课题研究工作有一些进展和初步结果,再往前推进又遇到基础知识、自身能力和实验条件等的极大困难,论文工作好像就要这样止步不前、停留于浅表层的实验室结果和初步解释,离导师和杂志接受论文发表的要求还有若干距离,自己不满意,导师更不满意。高原期短则一个学期,长则以年计。研究生的头发,基本是在此期间变少和变白的。
研究生入学之后,导师会根据自身承担科研项目和研究计划、再结合研究生以前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给研究生布置课题,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在预设的时间节点完成基本任务之后,一般就达到毕业要求。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开题报告、制备样件、测试分析、建模计算之后,完成了一个测试报告和简单分析,好像无法再进一步深入发现内部机理,苦恼就开始来了。如何尽快通过高海拔“缺氧状态”下的高原期,是每个研究生最想明白的事情。
此时的海拔高度因研究问题而有差异:研究创新性强、难度大的问题,相对于研究循规蹈矩的问题,海拔也随之增高,“缺氧”越甚,意味着周边可供讨论的人越少,导师指导也越少,通过高原期难度越大,死磕和解决该类问题需要付出的力气也越大,脱发和白发的速度、强度当然也大。
要顺利通过高原期,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导师而言,要因人而异地布置研究问题,对一个“体质条件不是很强壮”的学生,不要提出过高的研究要求,布置问题难度要适中,能在可控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对那些“身体强健、皮糙肉厚”的皮实孩子,“高原缺氧”对他们不是问题,可以布置需要使劲折腾的研究问题。凭近三十年的指导研究生经验,我知道总有些孩子“经得起折腾”,问题难度大,也能做得出来。其实以前很多研究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心里也没有底,但是师生一起合作讨论之后,还是能得到解决。这些孩子,我是他们的导师,他们也是我的导师。
对于同学而言,要与老师及时沟通研究问题的进展和难点。在基础课学习阶段,经常问导师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甚至可以预约导师时间做交流。在课题阶段浅尝辄止之后,发现问题真的很难,可以尽早提出来更换课题,一定要早。取得初步结果之后,与导师单独讨论或在组会上提出来一起讨论,寻找可以深入的点做进一步研究,此时往往是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也就是带的“氧气瓶”不够:本构方程和控制方程、算法内核、数值计算流程、测试结果的多尺度机理(分子机理、聚集态机理和连续介质机理等),在高原期的中间往往就“缺氧”了。此时与导师和实验室伙伴一起研讨,“增加氧气”通过高原期。
研究生做课题的高原期是常见问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余,还要与实验室伙伴结伴而行:“独行者快,众行者远”。这样通过高原期,就会减少焦虑、减少“脱发和白发”。希望孩子们都尽快通过高原期,尽快登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